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室内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BLE室内 3D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 第15-19页 |
2.1 BLE室内定位总体设计 | 第15-16页 |
2.2 BLE室内定位的软件系统组成与工作流程分析 | 第16-17页 |
2.2.1 Android数据采集 | 第16页 |
2.2.2 Android的 3D地图绘制交互 | 第16-17页 |
2.2.3 iBeacon基站 | 第17页 |
2.2.4 服务器交互 | 第17页 |
2.3 BLE室内定位的硬件的组成与分析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BLE室内定位基本原理和实现 | 第19-40页 |
3.1 BLE室内定位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3.2 位置指纹方法的原理 | 第20-21页 |
3.2.1 离线指纹采集阶段 | 第20页 |
3.2.2 在线定位阶段 | 第20-21页 |
3.3 Android开发平台及技术简介 | 第21-26页 |
3.3.1 Android系统架构 | 第22-23页 |
3.3.2 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 | 第23-26页 |
3.4 位置指纹定位在Android上的实现 | 第26-33页 |
3.4.1 离线指纹采集阶段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27-32页 |
3.4.2 在线定位阶段 | 第32-33页 |
3.5 指纹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33-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iBeacon基站的设计与实现 | 第40-51页 |
4.1 CC2540简介 | 第40-41页 |
4.2 iBeacon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第41-44页 |
4.2.1 CC2540电路设计 | 第41页 |
4.2.2 倒F天线设计 | 第41-42页 |
4.2.3 电源电路设计 | 第42页 |
4.2.4 晶振电路设计 | 第42页 |
4.2.5 天线与巴伦匹配电路的设计 | 第42-43页 |
4.2.6 下载调试电路的设计 | 第43页 |
4.2.7 复位电路的设计 | 第43-44页 |
4.3 iBeacon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44-50页 |
4.3.1 蓝牙 4.0 协议栈简介 | 第44-46页 |
4.3.2 OSAL简介 | 第46-47页 |
4.3.3 HAL简介 | 第47页 |
4.3.4 iBeacon技术简介 | 第47-49页 |
4.3.5 iBeacon基站的软件实现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室内 3D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 第51-64页 |
5.1 VTK简介 | 第52-55页 |
5.1.1 VTK的层次架构 | 第52-53页 |
5.1.2 VTK的可视化流程 | 第53-55页 |
5.2 Android NDK简介 | 第55-56页 |
5.2.1 JNI处理机制 | 第55页 |
5.2.2 Android NDK | 第55-56页 |
5.3 室内 3D地图的绘制 | 第56-59页 |
5.3.13DMAX简介 | 第56-57页 |
5.3.2 STL简介 | 第57-58页 |
5.3.3 室内地图的绘制 | 第58-59页 |
5.4 VTK在Android上的应用 | 第59-63页 |
5.4.1 OpenGL ES简介 | 第59页 |
5.4.2 室内 3D地图的显示 | 第59-60页 |
5.4.3 Android与VTK的交互 | 第60-62页 |
5.4.4 Service与OpenGL ES的信息传递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64-68页 |
6.1 硬件测试 | 第64-66页 |
6.1.1 iBeacon基站可用性测试 | 第64页 |
6.1.2 基站射频规律曲线测试 | 第64-65页 |
6.1.3 基站射频稳定性测试 | 第65-66页 |
6.2 软件测试 | 第66-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总结 | 第68页 |
7.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