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 纳米粒作为载药系统 | 第10页 |
1.1 纳米粒的概念 | 第10页 |
1.2 纳米粒的分类 | 第10页 |
2 靶向给药系统 | 第10-11页 |
3 聚合物纳米粒常用的载体材料 | 第11-13页 |
3.1 天然高分子材料 | 第11-12页 |
3.2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2-13页 |
4 模型药物的选择 | 第13页 |
5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13-15页 |
第二章GA-PEI-PLGA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15-2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5-16页 |
1.1 仪器 | 第15页 |
1.2 试药 | 第15-1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1 GA-PEI-PLGA共聚物的制备 | 第16页 |
2.2 GA-PEI-PLGA共聚物的表征 | 第16-17页 |
2.3 GA-PEI-PLGA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1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7-28页 |
3.1 GA-PEI-PLGA共聚物的制备 | 第17-19页 |
3.2 GA-PEI-PLGA共聚物的表征 | 第19-28页 |
第三章GA-PEI-PLGA纳米粒的血液相容性 | 第28-3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8页 |
1.1 仪器 | 第28页 |
1.2 试药 | 第28页 |
1.3 动物 | 第28页 |
2 方法 | 第28-29页 |
2.1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2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3 溶血试验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姜黄素/GA-PEI-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考察 | 第31-42页 |
1 材料 | 第31页 |
1.1 仪器 | 第31页 |
1.2 试药 | 第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1 姜黄素测定方法建立 | 第31-32页 |
2.2 姜黄素/GA-PEI-PLGA(Cur/GPP)纳米粒的制备 | 第32页 |
2.3 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测定 | 第32-33页 |
2.4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33-34页 |
2.5 Cur/GPP纳米粒的表征 | 第34页 |
2.6 Cur/GPP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3.1 姜黄素测定方法建立 | 第35页 |
3.2 Cur/GPP纳米粒的制备 | 第35-36页 |
3.3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36-39页 |
3.4 Cur/GPP纳米粒的表征 | 第39-40页 |
3.5 Cur/GPP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 | 第40-42页 |
第五章Cur/PEI-PLGA和Cur/GA-PEI-PLGA体外活性研究 | 第42-55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2-43页 |
1.1 细胞系 | 第42页 |
1.2 仪器 | 第42页 |
1.3 试药 | 第42-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1 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2.2 HepG2 细胞和BEL-7402 细胞的培养及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43页 |
2.3 Cur/GA-PEI-PLGA纳米粒对HepG2 和BEL-7402 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43-45页 |
2.4 细胞摄取试验 | 第4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1 MTT试验 | 第45-50页 |
3.2 细胞摄取试验 | 第50-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