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罗丹明B的阳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2页
    1.1 荧光探针技术第11-16页
        1.1.1 荧光探针产生的背景第11-12页
        1.1.2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第12-16页
            1.1.2.1 光致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第12-13页
            1.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 (ICT)第13-14页
            1.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第14-16页
            1.1.2.4 键能转移机理 (TBET)第16页
    1.2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简介第16-21页
        1.2.1 基于罗丹明B的Cu~(2+)荧光探针第16-17页
        1.2.2 基于罗丹明B的Hg~(2+)荧光探针分子第17-18页
        1.2.3 基于罗丹明B的Fe~(3+)荧光探针分子第18-19页
        1.2.4 识别Al~(3+)的罗丹明荧光探针第19-20页
        1.2.5 识别Sn~(4+)的罗丹明荧光探针第20-21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识别Fe~(3+)的新型罗丹明B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22-53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识别Fe~(3+)的罗丹明B衍生物的合成部分第22-30页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2-24页
        2.2.2 化合物L_1-L_6的制备第24-30页
            2.2.2.1 化合物L_1的合成第24-25页
            2.2.2.2 化合物L_2的合成第25页
            2.2.2.3 中间体M_3的合成第25-26页
            2.2.2.4 化合物L_3的合成第26-27页
            2.2.2.5 中间体M_4的合成第27-28页
            2.2.2.6 化合物L_4的合成第28-29页
            2.2.2.7 中间体M_5的合成第29页
            2.2.2.8 化合物L_5的合成第29页
            2.2.2.9 化合物L_6的合成第29-30页
    2.3 化合物L1光谱性质的研究第30-38页
        2.3.1 光谱实验仪器与溶液配制第30-31页
        2.3.2 化合物L_1的光谱实验第31-38页
            2.3.2.1 紫外选择性第31-32页
            2.3.2.2 紫外滴定第32-33页
            2.3.2.3 荧光选择性第33页
            2.3.2.4 荧光滴定和检测限第33-34页
            2.3.2.5 离子干扰性实验第34-35页
            2.3.2.6 配位比测定实验第35-36页
            2.3.2.7 可逆性实验第36页
            2.3.2.8 pH适用范围第36-37页
            2.3.2.9 动力学实验第37-38页
        2.3.3 小结第38页
    2.4 化合物L_2的性能研究第38-48页
        2.4.1 仪器和溶液的配制第38页
        2.4.2 化合物L_2的光谱实验第38-46页
            2.4.2.1 紫外选择性第38页
            2.4.2.2 紫外滴定第38-39页
            2.4.2.3 荧光选择性第39-40页
            2.4.2.4 荧光滴定和检测限第40-41页
            2.4.2.5 离子干扰性实验第41-43页
            2.4.2.6 配位比测定实验第43页
            2.4.2.7 可逆性实验第43-44页
            2.4.2.8 pH适用范围第44-45页
            2.4.2.8 动力学实验第45页
            2.4.2.9 识别机理第45-46页
        2.4.3 细胞应用第46-47页
        2.4.4 小结第47-48页
    2.5 化合物L_3-L_6的性能研究第48-53页
        2.5.1 仪器和溶液的配制第48页
        2.5.2 化合物L_3-L_6的光谱实验第48-53页
            2.5.2.1 选择性第48-53页
第三章 不可逆识别Cu~(2+)的罗丹明B-哒嗪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53-64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罗丹明B-哒嗪衍生物的合成部分第53-54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3页
        3.2.2 化合物L_7的合成第53-54页
    3.3 化合物L_7的光谱性能研究第54-64页
        3.3.1 光谱实验仪器与溶液配制第54页
        3.3.2 化合物L_7的光谱实验第54-63页
            3.3.2.1 紫外选择性第54-56页
            3.3.2.2 紫外滴定第56页
            3.3.2.3 荧光选择性第56页
            3.3.2.4 荧光滴定和检测限第56-58页
            3.3.2.5 阳离子和阴离子竞争性实验第58-59页
            3.3.2.6 可逆性实验第59页
            3.3.2.7 pH适用范围第59-60页
            3.3.2.8 动力学实验第60-61页
            3.3.2.9 识别机理第61-62页
            3.3.2.10 探针的应用实验第62-63页
        3.3.3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FRET机理识别Hg~(2+)的罗丹明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61第64-76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识别Hg~(2+)的罗丹明-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部分第64-65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4页
        4.2.2 化合物L_8的合成第64-65页
    4.3 化合物L_8的光谱性能研究第65-76页
        4.3.1 光谱实验仪器与溶液配制第65页
        4.3.2 化合物L_8的光谱实验第65-74页
            4.3.2.1 紫外选择性第65-66页
            4.3.2.2 紫外滴定第66-67页
            4.3.2.3 荧光选择性第67页
            4.3.2.4 荧光滴定和检测限第67-69页
            4.3.2.5 离子干扰性实验第69-70页
            4.3.2.6 配位比测定实验第70-71页
            4.3.2.7 可逆性实验第71页
            4.3.2.8 pH适用范围第71-72页
            4.3.2.9 动力学实验第72-73页
            4.3.2.10 识别机理第73-74页
        4.3.3 细胞应用第74-75页
        4.3.4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识别Sn~(4+)的罗丹明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76-88页
    5.1 引言第76页
    5.2 识别Sn~(4+)的罗丹明衍生物的合成部分第76-78页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6页
        5.2.2 化合物L_9-_(10)的合成第76-78页
            5.2.2.1 化合物L9的合成第76-77页
            5.2.2.2 化合物L_(10)的合成第77-78页
    5.3 化合物L9的光谱性能研究第78-88页
        5.3.1 光谱实验仪器与溶液配制第78页
        5.3.2 化合物L_9和L_(10)的光谱实验第78-86页
            5.3.2.1 紫外和荧光选择性第78-81页
            5.3.2.2 紫外滴定第81页
            5.3.2.3 荧光滴定和检测限第81-83页
            5.3.2.4 离子干扰性实验第83页
            5.3.2.5 配位比测定实验第83-84页
            5.3.2.6 可逆性实验第84页
            5.3.2.7 pH适用范围第84-86页
            5.3.2.8 动力学实验第86页
        5.3.3 细胞应用第86-87页
        5.3.4 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8页
附录第98-119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壳聚糖基纳米纤维多孔膜的制备及其对Cu2+和Pb2+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共价三嗪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