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滇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及相关理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滇缅次区域经济合作背景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4-20页 |
一、关税同盟理论 | 第14-17页 |
二、国家风险理论 | 第17-18页 |
三、模糊层次评价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滇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分析 | 第20-29页 |
第一节 经济效应分析 | 第20-26页 |
一、静态经济效应分析 | 第20-22页 |
二、动态经济效应分析 | 第22-26页 |
第二节 社会效应分析 | 第26-29页 |
一、缓解地缘安全 | 第26-27页 |
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 第27-28页 |
三、减轻毒品犯罪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滇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风险评估 | 第29-44页 |
第一节 风险因子分析 | 第29-33页 |
一、政治风险 | 第30-31页 |
二、经济风险 | 第31-32页 |
三、社会风险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风险干扰程度评估 | 第33-39页 |
一、风险评估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33-34页 |
二、风险评估过程 | 第34-39页 |
第三节 风险防范机制现状评价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第40-44页 |
一、密松水电站搁置 | 第40-42页 |
二、瑞丽江一级水电站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促进滇缅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加强风险防范的对策 | 第44-49页 |
第一节 促进滇缅次区域合作的对策 | 第44-46页 |
一、促进滇缅贸易合作机制功能的全面化 | 第44-45页 |
二、加强滇缅对话机制建设 | 第45页 |
三、完善滇缅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 第45页 |
四、积极借力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GMS次区域经济合作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加强滇缅次区域合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 第46-49页 |
一、政府方面对策 | 第46-47页 |
二、法律体制建设方面 | 第47页 |
三、个人投资企业方面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