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论文--土工机械、挖掘机械论文--挖掘机论文

挖掘机动臂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焊接数值模拟技术概述第11-13页
        1.2.1 国外数值模拟的发展第11-12页
        1.2.2 国内数值模拟的发展第12-13页
    1.3 实际焊接模拟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第13-15页
        1.3.1 数值模拟难点第13-14页
        1.3.2 数值模拟难点解决方案第14-15页
    1.4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8页
2 有限元法在焊接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第18-28页
    2.1 有限元法的介绍第18-20页
    2.2 焊接数值模拟基本原理和有限元分析第20-25页
        2.2.1 热传导问题的数学描述第20-22页
        2.2.2 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法第22-24页
        2.2.3 焊接热-力藕合问题概述第24-25页
        2.2.4 焊接热-力耦合问题的有限元法第25页
    2.3 MARC软件介绍第25-28页
        2.3.1 MARC软件结构第25-26页
        2.3.2 MARC程序的结构特点第26页
        2.3.3 MARC中的“生死”单元技术第26-28页
3 热源模型的研究第28-54页
    3.1 前言第28-29页
    3.2 以热流密度为控制参数的逐点热源和分段热源第29-33页
        3.2.1 逐点移动双椭球体热源模型第29-30页
        3.2.2 逐点移动组合型热源模型第30-31页
        3.2.3 分段移动组合型热源模型(常量型)第31-32页
        3.2.4 分段移动组合型热源模型(变量型)第32-33页
    3.3 以等效温度为控制参数的分段移动温控型热源第33-44页
        3.3.1 分段移动温控型体热源原理及数学描述第33-41页
        3.3.2 数值模拟设计第41-42页
        3.3.3 分段移动温控型体热源精度和效率的比较第42-44页
    3.4 以热循环曲线为控制参数的分段移动温控式组合型热源第44-53页
        3.4.1 分段移动温控式组合型热源的原理和数学描述第44-49页
        3.4.2 数值模拟设计第49-50页
        3.4.3 分段移动温控式组合型热源模型精度和效率的比较第50-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挖掘机动臂焊接残余应力与残余变形数值模拟第54-70页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简化第54-62页
        4.1.1 几何实体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5页
        4.1.3 前处理参数设置第55-62页
    4.2 热源模型选取第62-64页
        4.2.1 热源分类第62页
        4.2.2 典型热源分析第62-64页
        4.2.3 选取第64页
    4.3 热效率的确定第64-65页
    4.4 热力学边界条件的确定第65页
    4.5 力学边界条件设定第65-66页
    4.6 材料特性参数设置第66页
    4.7 焊接作业顺序第66-67页
    4.8 模拟计算第67-68页
    4.9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残余应力结果分析第70-88页
    5.1 残余应力测试方法—盲孔法第70-72页
        5.1.1 测量原理第70-71页
        5.1.2 测量设备第71页
        5.1.3 盲孔法的优点及缺陷第71-72页
        5.1.4 盲孔法误差产生原因第72页
    5.2 残余应力分析第72-85页
        5.2.1 整体应力云图比较第74-75页
        5.2.2 前支座前侧应力云图比较第75-76页
        5.2.3 前支座后侧应力云图比较第76-77页
        5.2.4 油缸支座前侧应力云图比较第77-79页
        5.2.5 油缸支座后侧应力云图比较第79-80页
        5.2.6 后支座前侧应力云图比较第80-82页
        5.2.7 后支座后侧应力云图比较第82-83页
        5.2.8 上盖板中部应力云图比较第83-84页
        5.2.9 下盖板中部应力云图比较第84-85页
    5.3 本章小结第85-88页
6 残余变形结果分析第88-100页
    6.1 X方向整体变形云图比较第88-90页
    6.2 Y方向整体变形云图比较第90-91页
    6.3 1259尺寸位移曲线比较第91-92页
    6.4 1160尺寸位移曲线比较第92-93页
    6.5 2770尺寸位移曲线比较第93-95页
    6.6 2190尺寸位移曲线比较第95-96页
    6.7 5850尺寸位移曲线比较第96-97页
    6.8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7.1 结论第100页
    7.2 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页
附录B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6页
附录C 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荣誉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空间在住宅区建筑中的设计实践--西安“秦地国际”住宅小区地下建筑设计
下一篇:CFG桩复合地基承栽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