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小说辑佚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第一节 辑佚学的出现 | 第8-10页 |
| 第二节 古小说及其辑佚学的必然性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历代古小说辑佚实践 | 第11-14页 |
| 第四节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概况 | 第16-66页 |
| 第一节 《博物志》的辑佚 | 第16-31页 |
| 一、《博物志》的流传及亡佚 | 第17-18页 |
| 二、《博物志》的辑佚情况和佚文出处 | 第18-31页 |
| 第二节 《语林》的辑佚 | 第31-38页 |
| 一、裴启《语林》的流传和亡佚 | 第32-33页 |
| 二、《语林》的辑佚情况和佚文出处 | 第33-38页 |
| 第三节 《玄中记》的辑佚 | 第38-46页 |
| 一、《玄中记》的版本流传及亡佚 | 第38-39页 |
| 二、《玄中记》的辑佚情况和佚文出处 | 第39-46页 |
| 第四节 《汉武故事》的辑佚 | 第46-50页 |
| 一、《汉武故事》的流传及亡佚 | 第46-47页 |
| 二、《汉武故事》的辑佚情况和佚文出处 | 第47-50页 |
| 第五节 《笑林》的辑佚 | 第50-52页 |
| 一、《笑林》的流传和亡佚 | 第50-51页 |
| 二、《笑林》的辑佚概况和佚文出处 | 第51-52页 |
| 第六节 马国翰的其他古小说的辑佚 | 第52-59页 |
| 一、《郭子》等古小说的流传与亡佚 | 第52-54页 |
| 二、《郭子》等古小说的辑佚情况和佚文出处 | 第54-59页 |
| 第七节 王仁俊的其他古小说的辑佚 | 第59-63页 |
| 一、《小说》等古小说的流传和亡佚 | 第60-62页 |
| 二、《小说》等古小说的辑佚情况和佚文出处 | 第62-63页 |
| 第八节 《志林》的辑佚 | 第63-66页 |
| 一、《志林》的流变及亡佚 | 第63页 |
| 二、《志林》的辑佚情况和佚文的出处 | 第63-66页 |
| 第二章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模式和特征 | 第66-83页 |
| 第一节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模式 | 第66-74页 |
| 一、宏观体制 | 第66-68页 |
| 二、搜集佚文 | 第68-70页 |
| 三、文献征引 | 第70-72页 |
| 四、文辞表达 | 第72-74页 |
| 第二节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特征 | 第74-77页 |
| 一、同一种小说辑本众多 | 第74-75页 |
| 二、各行其道与后出转精 | 第75-76页 |
| 三、以辑佚树立学术典范 | 第76-77页 |
| 第三节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优劣 | 第77-83页 |
| 一、清代古小说辑佚的优点 | 第78-79页 |
| 二、清代古小说辑佚的缺陷 | 第79-83页 |
| 第三章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时代动因和综合价值 | 第83-92页 |
| 第一节 乾嘉古小说辑佚兴盛的动因 | 第83-87页 |
| 一、朴学及其宏观背景 | 第83-84页 |
| 二、《四库全书》的编撰 | 第84-85页 |
| 三、辑佚大家的学术引领 | 第85-86页 |
| 四、清代藏书量丰富 | 第86-87页 |
| 第二节 清代古小说辑佚的实际价值 | 第87-92页 |
| 一、辑佚学实践经验得以积累 | 第87-88页 |
| 二、古小说亡佚文献得以重现 | 第88-89页 |
| 三、早期叙事文本研究得以推进 | 第89-90页 |
| 四、中古社会文化考察得以拓展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