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以铜陵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6-17页
        1.2.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2.2 研究思路第17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第17-18页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3.2 论文的框架第18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第20-29页
    2.1 核心概念第20-22页
        2.1.1 矿区旅游第20-21页
        2.1.2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第21-22页
    2.2 相关理论第22-24页
        2.2.1 效用价值论第22页
        2.2.2 区位空间结构理论第22-23页
        2.2.3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第23页
        2.2.4 生态恢复理论第23-24页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页
    2.3 研究综述第24-29页
        2.3.1 矿区旅游第24-26页
        2.3.2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第26-29页
第三章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第29-45页
    3.1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要素分析第29-31页
        3.1.1 资源质量状况第30页
        3.1.2 资源要素价值第30-31页
        3.1.3 资源组合状况第31页
        3.1.4 区位价值第31页
        3.1.5 市场价值第31页
        3.1.6 支持保障第31页
    3.2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31-32页
    3.3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及指标含义第32-34页
        3.3.1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第32-33页
        3.3.2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含义第33-34页
    3.4 矿区旅游资源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34-45页
        3.4.1 方法介绍第34-37页
        3.4.2 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第37-45页
第四章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第45-58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45-47页
        4.1.1 区位环境第45页
        4.1.2 历史沿革第45页
        4.1.3 社会经济概况第45页
        4.1.4 旅游业发展现状第45-47页
    4.2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类型第47-51页
        4.2.1 矿区遗址遗迹第47-49页
        4.2.2 矿区特色植物第49页
        4.2.3 矿区文化景观第49-50页
        4.2.4 矿区旅游商品第50-51页
    4.3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第51-52页
    4.4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价值模糊评价分析第52-58页
        4.4.1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第52页
        4.4.2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价值模糊评价分析第52-58页
第五章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第58-68页
    5.1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和原则第58-59页
        5.1.1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第58-59页
        5.1.2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第59页
    5.2 铜陵矿区旅游产品的设计第59-63页
        5.2.1 矿山公园第60页
        5.2.2 文化旅游产品系列第60-61页
        5.2.3 工业旅游产品系列第61-62页
        5.2.4 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系列第62页
        5.2.5 商务购物旅游产品系列第62-63页
        5.2.6 其它类型旅游产品第63页
    5.3 “一轴两翼”发展格局第63-64页
    5.4 铜陵矿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第64-68页
        5.4.1 以矿区文化景观为核心开发第64-65页
        5.4.2 优化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合作第65-66页
        5.4.3 政府充分履行责任第66页
        5.4.4 实施人才兴旅战略第66-67页
        5.4.5 加大营销宣传,提升营销水平第67-6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结论与成果第68页
    6.2 问题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附录第75-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伏安法测定PM2.5中的硝酸根离子、铅离子和铜离子
下一篇:开敞式低扬程大型泵装置水力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