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多震相地震射线追踪正演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各向同性介质中多震相地震射线追踪 | 第14-15页 |
1.2.2 球坐标系下多震相地震射线追踪 | 第15-16页 |
1.2.3 菲涅耳体多震相地震射线追踪 | 第16-17页 |
1.2.4 各向异性介质中多震相地震射线追踪 | 第17-18页 |
1.3 双参数、三参数同时反演方法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1.3.1 双参数反演方法 | 第19-20页 |
1.3.2 三参数反演方法 | 第20-21页 |
1.3.3 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参数同时反演方法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2-25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各向同性介质中多震相射线追踪 | 第26-61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直角坐标系中分区多步不规则最短路径算法(Multistage ISPM)原理 | 第27-30页 |
2.2.1 模型参数化 | 第27-28页 |
2.2.2 反射界面的离散化 | 第28页 |
2.2.3 分区多步计算原理 | 第28-30页 |
2.3 直角坐标系 Multistage ISPM 计算精度和效率分析 | 第30-33页 |
2.3.1 一维线性模型中直达 P 波 | 第30-32页 |
2.3.2 均匀模型中反射 P 波 | 第32-33页 |
2.4 ISPM 与 FMM 算法的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2.5 ISPM 算法与波场模拟(伪谱法)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2.6 直角坐标系中 ISPM 数值模拟实例 | 第37-39页 |
2.6.1 二维层状起伏模型 | 第37-38页 |
2.6.2 三维起伏模型 | 第38-39页 |
2.7 球坐标系中 Multistage ISPM 算法原理 | 第39-45页 |
2.7.1 模型参数化 | 第40-41页 |
2.7.2 速度插值函数 | 第41-42页 |
2.7.3 地球扁率的半径校正 | 第42-43页 |
2.7.4 费马稳态走时路径原理 | 第43-45页 |
2.8 全球主要震相理论走时表 | 第45-50页 |
2.9 与 AK135 全球走时表对比分析 | 第50-55页 |
2.10 球坐标系中 ISPM 计算精度和效率分析 | 第55-58页 |
2.10.1 2D 模拟实验分析 | 第55-56页 |
2.10.2 3D 模拟实验分析 | 第56-58页 |
2.11 3D 球坐标下的多震相射线路径 | 第58-60页 |
2.12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多震相菲涅耳体射线追踪 | 第61-72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菲涅耳体的定义 | 第61-62页 |
3.3 多震相菲涅耳体射线追踪算法 | 第62-66页 |
3.3.1 菲涅耳体射线的近似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3.3.2 菲涅耳体射线的精确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3.4 近似法与精确法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3.5 数值模拟实例 | 第67-70页 |
3.5.1 近似法数值模拟 | 第67-69页 |
3.5.2 精确法数值模拟 | 第69-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各向异性介质中多震相射线追踪 | 第72-89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TTI 介质群速度和最小走时计算 | 第72-75页 |
4.2.1 TTI 介质中群速度计算公式 | 第73-75页 |
4.2.2 最小走时计算 | 第75页 |
4.3 TTI 介质群速度计算实例 | 第75-79页 |
4.3.1 二维 TTI 介质中的群速度 | 第76-78页 |
4.3.2 三维 TTI 介质中的群速度 | 第78-79页 |
4.4 TTI 介质中 ISPM 算法计算精度和效率分析 | 第79-84页 |
4.4.1 二维均匀 TTI 介质 | 第79-82页 |
4.4.2 三维均匀 TTI 介质 | 第82-84页 |
4.5 TTI 介质中射线追踪数值模拟实例 | 第84-88页 |
4.5.1 2D 多震相射线路径 | 第84-87页 |
4.5.2 3D 多震相射线路径 | 第87-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走时成像中的反演方法 | 第89-117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反向投影算法 | 第90-91页 |
5.2.1 代数重建技术(ART) | 第90-91页 |
5.2.2 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 | 第91页 |
5.3 梯度法 | 第91-106页 |
5.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92-97页 |
5.3.2 最速下降法 | 第97-98页 |
5.3.3 高斯-牛顿法 | 第98-99页 |
5.3.4 阻尼最小二乘法 | 第99-100页 |
5.3.5 共轭梯度法(CG) | 第100-103页 |
5.3.6 子空间法(Subspace) | 第103-106页 |
5.4 全局最优化法 | 第106-109页 |
5.5 反演解的评价 | 第109-112页 |
5.5.1 分辨率和协方差矩阵(Resolution and Covariance Matrices) | 第109-111页 |
5.5.2 合成实验(Synthetic Tests) | 第111-112页 |
5.6 速度和反射界面参数的解耦 | 第112-115页 |
5.6.1 正交投影分解法 | 第113-114页 |
5.6.2 加权算法 | 第114页 |
5.6.3 参数归一化法 | 第114-11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多震相走时双参数同时反演 | 第117-147页 |
6.1 引言 | 第117页 |
6.2 Frechet 偏导数 | 第117-122页 |
6.2.1 走时关于速度的一阶偏导数 | 第118页 |
6.2.2 走时关于反射点深度变化的一阶偏导数 | 第118-120页 |
6.2.3 走时关于震源参数的一阶偏导数 | 第120-121页 |
6.2.4 等权射线密度 | 第121-122页 |
6.3 直角坐标系下速度和震源位置同时反演(Subspace) | 第122-126页 |
6.4 直角坐标系下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同时反演 | 第126-138页 |
6.4.1 DMNCLS-CG 和 Subspace 对比分析 | 第127-131页 |
6.4.2 二维多震相同时反演数值模拟(DMNCLS-CG) | 第131-135页 |
6.4.3 三维多震相同时反演数值模拟(DMNCLS-CG) | 第135-138页 |
6.5 球坐标系下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同时反演(Subspace) | 第138-143页 |
6.6 球坐标系下速度和震源位置的同时反演(Subspace) | 第143-14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七章 多震相走时三参数同时反演成像 | 第147-162页 |
7.1 引言 | 第147-148页 |
7.2 Frechet 偏导数 | 第148页 |
7.3 直角坐标系中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148-157页 |
7.4 球坐标系中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157-16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八章 多震相菲涅耳体射线同时反演成像 | 第162-173页 |
8.1 引言 | 第162页 |
8.2 Frechet 偏导数 | 第162-165页 |
8.3 数值模拟实例 | 第165-172页 |
8.3.1 菲涅耳体射线成像与传统射线层析成像对比 | 第165-169页 |
8.3.2 算法有效性实验 | 第169-172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九章 多震相走时同时反演各向异性弹性参数 | 第173-190页 |
9.1 引言 | 第173页 |
9.2 Frechet 偏导数矩阵元素的计算 | 第173-178页 |
9.3 二维井间数值模拟实验 | 第178-184页 |
9.4 三维井间数值模拟实验 | 第184-188页 |
9.5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