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地震现象及其灾害 | 第9页 |
1.1.2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 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1.2.1 静力法 | 第11页 |
1.2.2 反应谱法 | 第11-12页 |
1.3 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1.3.1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12页 |
1.3.2 时程分析法(直接动力法)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第2章 高层建筑结构建筑与结构设计 | 第14-3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2.2 建筑设计 | 第15-17页 |
2.3 结构设计 | 第17-19页 |
2.3.1 结构设计标准 | 第17-18页 |
2.3.2 抗震性能目标 | 第18-19页 |
2.4 结构材料信息 | 第19-21页 |
2.5 内力组合 | 第21-29页 |
2.6 构件截面配筋 | 第29-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理论基础 | 第34-47页 |
3.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34-41页 |
3.1.1 结构动力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3.1.2 单元模型 | 第35页 |
3.1.3 结构和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 第35-36页 |
3.1.4.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6-39页 |
3.1.5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9-41页 |
3.1.6 阻尼比的选取 | 第41页 |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41-46页 |
3.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概述 | 第41-42页 |
3.2.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假定 | 第42页 |
3.2.3 侧向加载模式分析 | 第42-44页 |
3.2.4 基于能力谱法的PUSHOVER分析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有限元分析 | 第47-74页 |
4.1 基于SAP2000的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7-56页 |
4.1.1 有限元模型数据与概况 | 第47-48页 |
4.1.2 模态分析 | 第48-49页 |
4.1.3 选用的地震波及输入方式 | 第49-53页 |
4.1.4 材料模型 | 第53-54页 |
4.1.5 时程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4.2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6-58页 |
4.2.1 框架非线性铰的定义 | 第56-57页 |
4.2.2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4.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与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对比 | 第58-59页 |
4.4 基于ANSYS的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59-72页 |
4.4.1 单元选择及介绍 | 第59-61页 |
4.4.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61-66页 |
4.4.3 结构模态分析 | 第66-67页 |
4.4.4 ANSYS时程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4.5 SAP2000与ANSYS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