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免疫学检验论文

抗黄绿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5页
    1. 黄绿青霉素研究概况第13-18页
        1.1 黄绿青霉菌的生长及产毒第13-14页
        1.2 黄绿青霉素的理化性质第14-15页
        1.3 黄绿青霉素的毒理作用第15-17页
        1.4 黄绿青霉素的检测方法第17-18页
    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8-23页
        2.1 单克隆抗体研究背景第18-19页
        2.2 杂交瘤技术原理简述第19-20页
            2.2.1 动物免疫第19页
            2.2.2 细胞融合第19-20页
            2.2.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第20页
        2.3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第20-22页
            2.3.1 小鼠体内诱生单克隆抗体第20-21页
            2.3.2 体外培养法第21页
            2.3.3 体内体外结合法第21-22页
        2.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前景第22-23页
        2.5 国内外抗体药物产业现状第23页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黄绿青霉素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第25-43页
    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25-26页
        1.2 实验仪器设备第26页
    2. 实验方法第26-31页
        2.1 黄绿青霉素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第26-27页
        2.2 人工完全抗原制备的鉴定第27-31页
            2.2.1 人工完全抗原的薄层层析检测第27-28页
            2.2.2 BCA法测定偶联物的蛋白浓度第28页
            2.2.3 人工完全抗原的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第28页
            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人工完全抗原第28-29页
            2.2.5 人工完全抗原的紫外光谱扫描检测第29页
            2.2.6 人工免疫抗原的红外光谱扫描检测第29-30页
            2.2.7 人工完全抗原的免疫效果分析第30-31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3.1 人工完全抗原的合成原理第31页
        3.2 人工完全抗原薄层层析检测结果分析第31-32页
        3.3 人工完全抗原蛋白浓度测定结果分析第32-33页
        3.4 人工完全抗原的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第33-34页
        3.5 人工完全抗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分析第34-35页
        3.6 人工完全抗原的紫外分光光度检测结果分析第35-37页
        3.7 人工完全抗原的红外光谱检测结果分析第37-38页
        3.8 人工完全抗原的免疫效果结果分析第38-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4.1 关于人工完全抗原构建的问题第40页
        4.2 关于偶联载体的选择第40-41页
        4.3 关于完全抗原偶联方法的问题第41页
        4.4 关于人工完全抗原的鉴定第41-42页
    5.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抗黄绿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第43-69页
    1. 材料第43-45页
        1.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1.2 实验动物第44页
        1.3 主要仪器第44-45页
    2. 实验方法第45-56页
        2.1 小鼠免疫第45-46页
        2.2 抗血清的采集第46页
        2.3 血清效价的测定第46-47页
        2.4 iELISA筛选体系的建立第47-49页
            2.4.1 羊抗鼠HRP-IgG最佳抗体浓度的确定第47-48页
            2.4.2 最佳包被抗原与抗血清浓度的确定第48页
            2.4.3 最佳封闭液的选择第48-49页
            2.4.4 一抗的最佳稀释液选择第49页
            2.4.5 二抗的最佳稀释液的选择第49页
        2.5 小鼠血清特异性的检测第49-50页
        2.6 细胞的复苏第50页
        2.7 细胞的冻存第50-51页
        2.8 饲养细胞的制备第51页
        2.9 骨髓瘤细胞培养第51-52页
        2.10 细胞融合准备第52-53页
            2.10.1 制备骨髓瘤细胞第52页
            2.10.2 脾细胞的制备第52页
            2.10.3 细胞融合第52-53页
        2.11 融合细胞的培养第53页
        2.12 融合细胞的筛选第53-54页
        2.13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第54-55页
        2.14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第55页
        2.15 单克隆细胞株的扩大培养第55页
        2.16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第55-56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6-67页
        3.1 免疫抗原的制备第56页
        3.2 血清效价的测定第56-58页
        3.3 筛选体系的建立第58-63页
            3.3.1 最佳HRP-IgG酶标二抗的确定第58-59页
            3.3.2 抗原最佳包被与抗血清浓度的确定第59-61页
            3.3.3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第61页
            3.3.4 一抗稀释液的确定第61-62页
            3.3.5 二抗稀释液的确定第62-63页
        3.4 小鼠血清的特异性检测第63-64页
        3.5 细胞融合及筛选第64-67页
            3.5.1 融合前细胞的培养及观察第64-65页
            3.5.2 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与观察第65页
            3.5.3 细胞克隆化培养第65-66页
            3.5.4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结果第66-67页
    4. 讨论第67-68页
        4.1 动物免疫第67页
        4.2 细胞融合注意事项第67-68页
        4.3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第68页
    5. 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抗黄绿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第69-83页
    1. 实验材料第69-70页
        1.1 主要试剂第69-70页
        1.2 实验动物与细胞第70页
        1.3 主要仪器第70页
    2. 实验方法第70-75页
        2.1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第70页
        2.2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效价测定第70-71页
        2.3 细胞染色体分析第71-72页
        2.4 小鼠体内诱生抗体第72页
        2.5 单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第72-73页
        2.6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第73页
        2.7 用SDS-PAGE检测纯化抗体纯度第73-74页
        2.8 抗体的亲和力测定第74页
        2.9 腹水纯化前后的单克隆抗体浓度的测定第74页
        2.10 单抗特异性测定第74-75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5-81页
        3.1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第75页
        3.2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效价测定第75-76页
        3.3 细胞染色体结果分析第76-77页
        3.4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结果分析第77-78页
        3.5 腹水纯化前后蛋白浓度测定第78页
        3.6 腹水纯化前后的效价测定第78-79页
        3.7 抗体亲和力测定第79-80页
        3.8 单抗特异性测定第80-81页
    4. 讨论第81-82页
        4.1 单克隆抗体亚类第81页
        4.2 抗体纯化第81-82页
    5. 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黄绿青霉素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第83-99页
    1. 材料第83页
    2. 实验方法第83-87页
        2.1 HRP-IgG酶标二抗最佳浓度的确定第83-84页
        2.2 最佳包被抗原浓度与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第84页
        2.3 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第84页
        2.4 最佳封闭液和封闭时间的选择第84页
        2.5 一抗作用方式的确定第84-85页
        2.6 二抗作用时间的确定第85页
        2.7 显色时间的确定第85页
        2.8 绘制竞争标准曲线第85-86页
        2.9 抗体稳定性的测定第86页
        2.10 玉米样品的前处理第86页
        2.11 精确度的测定第86页
        2.12 样品回收率的测定第86-87页
        2.13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87页
    3. 实验结果分析第87-96页
        3.1 HRP-IgG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第87-88页
        3.2 包被原最佳包被浓度及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第88页
        3.3 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第88-89页
        3.4 最佳封闭液的选择第89-90页
        3.5 最佳封闭时间的选择第90-91页
        3.6 一抗竞争方式的确定第91页
        3.7 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第91-92页
        3.8 TMB显色时间的确定第92-93页
        3.9 优化后的间接竞争ELISA参数第93页
        3.10 绘制标准曲线第93-94页
        3.11 抗体稳定性的测定第94-95页
        3.12 样品回收率及精密度的测定第95-96页
        3.13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96页
    4. 讨论第96-97页
        4.1 关于封闭第96-97页
        4.2 关于CIT的ELISA检测方法第97页
        4.3 关于标准曲线的拟合第97页
    5. 小结第97-99页
全文总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7页
附录第107-110页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蛋白泛素化和乙酰化修饰在DNA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闽南地区木材腐朽菌的初步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