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京津冀气候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1.2 国内外植物景观特点 | 第10-11页 |
1.1.3 星级酒店对植物景观的需求 | 第11页 |
1.1.4 植物景观设计对星级酒店的意义 | 第11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2 研究方案 | 第14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5.1 星级酒店植物景观设计与京津冀气候的关系研究 | 第14页 |
1.5.2 植物景观设计对星级酒店品质提升的研究 | 第14-15页 |
1.5.3 植物景观设计对星级酒店环境影响的研究 | 第15页 |
1.5.4 总结与评价 | 第15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2.1 植物景观研究 | 第18-19页 |
2.1.1 植物景观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植物配置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 第19页 |
2.1.3 植物景观设计要素 | 第19页 |
2.2 星级酒店 | 第19-20页 |
2.2.1 星级酒店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2 星级酒店的要求 | 第19-20页 |
2.2.3 星级酒店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20页 |
2.3 京津冀地区 | 第20-22页 |
2.3.1 京津冀地区的概念 | 第20页 |
2.3.2 京津冀地区的气候特点 | 第20页 |
2.3.3 适合京津冀地区星级酒店的植物配置种类 | 第20-21页 |
2.3.4 小结 | 第21-22页 |
3.京津冀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 第22-26页 |
3.1 京津冀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概况 | 第22页 |
3.1.1 京津冀地理位置 | 第22页 |
3.1.2 京津冀气候环境概况 | 第22页 |
3.2 调研目的 | 第22页 |
3.3 调研方法 | 第22-23页 |
3.4 调研内容 | 第23-24页 |
3.4.1 京津冀星级酒店的品牌类型及分布 | 第23页 |
3.4.2 常用于京津冀星级酒店景观配置的植物调查 | 第23页 |
3.4.3 植物景观配置的形式 | 第23-24页 |
3.5 总结与评价 | 第24-26页 |
4.京津冀星级酒店植物景观配置原则 | 第26-33页 |
4.1 星级酒店植物景观配置的原则 | 第26-31页 |
4.1.1 “统一协调”原则 | 第26-27页 |
4.1.2 “适地适树”原则 | 第27页 |
4.1.3 “多样性”原则 | 第27-28页 |
4.1.4 “人工群落”原则 | 第28页 |
4.1.5 “功能性”原则 | 第28页 |
4.1.6 “科学性”原则 | 第28-29页 |
(1)植物合理搭配 | 第28-29页 |
(2)植物生态 | 第29页 |
(3)群落生态 | 第29页 |
4.1.7 “艺术性”原则 | 第29-30页 |
4.1.8 “时间性”原则 | 第30页 |
4.1.9 “经济性”原则 | 第30页 |
4.1.10 “安全性”原则 | 第30-31页 |
4.2 地被植物的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4.2.1 适地适树,合理造景 | 第31页 |
4.2.2 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质设计出不同来造地被植物景观 | 第31页 |
4.2.3 高低错落,搭配适当 | 第31-32页 |
4.2.4 协调色彩,搭配四季景色 | 第32-33页 |
5.植物景观实例分析 | 第33-61页 |
5.1 天津四季酒店环境分析 | 第33-51页 |
5.1.1 室内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 第34-35页 |
5.1.2 室外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 第35-47页 |
5.1.3 调查结果及建议 | 第47-51页 |
5.2 北京紫檀万豪行政公寓环境分析 | 第51-58页 |
5.2.1 室内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 第52-54页 |
5.2.2 室外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 第54-56页 |
5.2.3 调查结果及建议 | 第56页 |
5.2.4 酒店绿化种植说明 | 第56-58页 |
5.3 星级酒店植物对通风、采光的要求 | 第58-61页 |
5.3.1 星级酒店内通风条件 | 第58页 |
5.3.2 星级酒店采光条件 | 第58-59页 |
5.3.3 植物景观对星级酒店感知环境 | 第59-60页 |
5.3.4 星级酒店植物景观对声音环境的影响 | 第60-61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61页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61-62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表1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