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火电机组低温省煤器应用技术概述 | 第10-14页 |
1.2.1 低温省煤器设备 | 第10-13页 |
1.2.2 低温省煤器的防腐蚀问题 | 第13-14页 |
1.2.3 低温省煤器的防积灰措施 | 第14页 |
1.3 低温省煤器应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火电机组低温省煤器应用的类型 | 第17-23页 |
2.1 低温省煤器加热凝结水的热力系统连接方式 | 第17-19页 |
2.1.1 低温省煤器的串联系统 | 第17-18页 |
2.1.2 低温省煤器的并联系统 | 第18-19页 |
2.2 低温省煤器的安装位置 | 第19-21页 |
2.2.1 布置在空气预热器出口与除尘器入口之间的烟道 | 第19-20页 |
2.2.2 布置在除尘器出口与引风机入口之间的烟道 | 第20-21页 |
2.2.3 布置在脱硫收塔入口前的烟道 | 第21页 |
2.2.4 两级低温省煤器分别布置在除尘器入口和脱硫吸收塔入口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低温省煤器系统的适用性 | 第23-26页 |
3.1 煤质条件 | 第23-24页 |
3.2 锅炉设备条件 | 第24页 |
3.3 脱硫工艺 | 第24页 |
3.4 汽轮机热力系统 | 第24页 |
3.5 烟道布置 | 第24-2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低温省煤器系统设计优化 | 第26-71页 |
4.1 优化设计原则 | 第26页 |
4.1.1 工程可行原则 | 第26页 |
4.1.2 安全原则 | 第26页 |
4.1.3 节能效率与经济性原则 | 第26页 |
4.2 优化设计的主要边界条件 | 第26-32页 |
4.2.1 煤质条件 | 第26-28页 |
4.2.2 锅炉及烟气系统 | 第28-30页 |
4.2.3 汽轮机组 | 第30-31页 |
4.2.4 发电机 | 第31-32页 |
4.2.5 相关主要辅机 | 第32页 |
4.2.6 气象条件 | 第32页 |
4.2.7 机组运行工况条件设定 | 第32页 |
4.3 单级低温省煤器布置在脱硫吸收塔入口(方案一) | 第32-44页 |
4.3.1 方案一主要参数选取及计算 | 第33-40页 |
4.3.2 方案一的效能分析 | 第40-43页 |
4.3.3 方案一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43-44页 |
4.3.4 方案一小结 | 第44页 |
4.4 单级低温省煤器布置在电袋除尘器入口(方案二) | 第44-52页 |
4.4.1 方案二主要参数选取及计算 | 第44-48页 |
4.4.2 方案二的效能分析 | 第48-51页 |
4.4.3 方案二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1页 |
4.4.4 方案二小结 | 第51-52页 |
4.5 低温省煤器分两级布置在除尘器入口及脱硫吸收塔入口(方案三) | 第52-61页 |
4.5.1 方案三主要参数选取及计算 | 第52-57页 |
4.5.2 方案三的效能分析 | 第57-60页 |
4.5.3 方案三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60页 |
4.5.4 方案三小结 | 第60-61页 |
4.6 脱硫吸收塔入口布置两级串联的低温省煤器(方案四) | 第61-67页 |
4.6.1 方案四系统设计及主要性能计算 | 第61-63页 |
4.6.2 方案四的效能分析 | 第63-67页 |
4.6.3 方案四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67页 |
4.6.4 方案四小结 | 第67页 |
4.7 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性比选 | 第67-69页 |
4.7.1 各方案的静态投资成本 | 第67-69页 |
4.7.2 各方案的投资收益比较 | 第69页 |
4.7.3 比选的结果 | 第6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