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黄土边坡双排桩支护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建筑边坡工程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 第12-13页 |
| ·建筑边坡的概念和分类 | 第12-13页 |
| ·建筑边坡工程特点 | 第13页 |
| ·边坡安全等级和支护结构的选型 | 第13-15页 |
| ·边坡安全等级 | 第13-14页 |
| ·建筑边坡支护结构的选型 | 第14-15页 |
| ·双排桩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常用双排桩支护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 第20-34页 |
| ·双排桩结构体系简介 | 第20-22页 |
| ·双排桩支护结构布桩形式 | 第20-21页 |
| ·双排桩的主要特点 | 第21页 |
|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优缺点 | 第21-22页 |
| ·双排桩常用计算方法 | 第22-33页 |
| ·修正系数法 | 第22-24页 |
| ·体积比例系数法 | 第24-27页 |
| ·桩间土体钢塑性法 | 第27-29页 |
| ·等效抗弯刚度法 | 第29-31页 |
| ·弹性地基梁法 | 第31-32页 |
| ·有限元法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双排桩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8页 |
| ·MSC.MARC简介 | 第34-35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 ·基本假定和模型 | 第35-36页 |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6页 |
| ·基本参数 | 第36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6页 |
| ·桩排距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桩截面的影响 | 第39-41页 |
| ·连梁高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桩体与连梁刚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前、后排桩桩长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桩土接触分析 | 第48-55页 |
| ·临界接触深度分析 | 第48-51页 |
| ·桩侧土压力分布 | 第51-53页 |
|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双排桩实例计算分析 | 第55-68页 |
| ·双排桩实例计算分析 | 第55-64页 |
| ·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 ·双排桩嵌固深度计算 | 第57-59页 |
| ·前排桩计算 | 第59-61页 |
| ·后排桩计算 | 第61-62页 |
| ·配筋计算 | 第62-64页 |
| ·有限元分析 | 第64-66页 |
| ·有限元建模 | 第64页 |
| ·应力与位移分析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