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1.2.1 宗教场所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青海省宗教文化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宗教文化地理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宗教文化地理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3 基于GIS的宗教地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1-2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2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2-23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2.2.3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25页 |
2.3.1 人口 | 第23页 |
2.3.2 民族 | 第23-24页 |
2.3.3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4页 |
2.3.4 多元的民俗文化圈 | 第24-25页 |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5-27页 |
第3章 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27-35页 |
3.1 藏传佛教寺院的时间格局 | 第27-28页 |
3.2 藏传佛教文化演化过程 | 第28-30页 |
3.2.1 宋元(960-1368年)萌芽阶段 | 第29页 |
3.2.2 明代(1368-1644年)初期发展阶段 | 第29页 |
3.2.3 清代(1644-1912年)快速发展阶段 | 第29-30页 |
3.2.4 近代(1912-1995年)稳定发展阶段 | 第30页 |
3.3 藏传佛教寺院重心时空转移 | 第30-31页 |
3.4 藏传佛教寺院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1-33页 |
3.4.1 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全局自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3.4.2 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局部自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青海省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35-45页 |
4.1 清真寺数量及增长率变化 | 第35-37页 |
4.1.1 元明(1271-1644年)缓慢增长阶段 | 第35页 |
4.1.2 清代(1645-1911年)波动增长阶段 | 第35-36页 |
4.1.3 民国(1912-1948年)稳定增长阶段 | 第36页 |
4.1.4 建国以来(1949-2012年)跌宕发展阶段 | 第36-37页 |
4.2 伊斯兰教文化演化过程 | 第37-39页 |
4.2.1 元及以前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页 |
4.2.2 清时期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4.2.3 民国时期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页 |
4.2.4 建国以来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4.3 清真寺空间分布演化 | 第39-41页 |
4.4 清真寺分布的空间自相关 | 第41-43页 |
4.4.1 全局自相关分析 | 第41页 |
4.4.2 局部自相关分析 | 第41-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影响宗教场所空间分布的自然因子分析 | 第45-53页 |
5.1 不同高度带宗教场所分布规律 | 第45-46页 |
5.2 不同坡度宗教场所分布规律 | 第46页 |
5.3 不同坡向宗教场所分布规律 | 第46-48页 |
5.4 宗教场所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 第48页 |
5.5 宗教场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 第48-49页 |
5.6 宗教场所的多影响因素因子定量识别 | 第49-5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青海省宗教文化的演变模式 | 第53-61页 |
6.1 宗教场所空间差异 | 第53-55页 |
6.2 宗教场所空间分布模式 | 第55-58页 |
6.3 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 | 第58-61页 |
6.3.1 宗教离散阶段 | 第58-59页 |
6.3.2 以藏传佛教为主的优势宗教集聚阶段 | 第59页 |
6.3.3 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优势宗教集聚阶段 | 第59-60页 |
6.3.4 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优势宗教发展大融合阶段 | 第60-6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5页 |
7.1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7.2 未来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