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三、研究情况综述 | 第11-17页 |
四、研究难点及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宋元之际徽州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环境 | 第18-25页 |
一、蒙元灭宋和高压统治 | 第18-20页 |
二、徽州地域文化与新安理学的兴起 | 第20-22页 |
三、华夷之辩与徽州士风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概观 | 第25-36页 |
一、徽州遗民诗人生平著述考述 | 第25-31页 |
(一) 诗人考述 | 第25-30页 |
(二) 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二、徽州遗民诗人的互动交流 | 第31-36页 |
(一) 汪炎昶与孙嵩、许月卿、江恺、俞肇等人的交往 | 第31-32页 |
(二) 陈栎与曹泾、胡一桂、胡炳文、胡次淼等人的交往 | 第32-33页 |
(三) 胡炳文与汪宗臣、陈栎、江恺等人的交往 | 第33页 |
(四) 曹泾与胡次淼的交往 | 第33-34页 |
(五) 徽州遗民诗人与其他遗民诗人间的交往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36-54页 |
一、悯时伤世,抒发亡国之殇 | 第36-43页 |
(一) 控诉战争,悯时伤世 | 第36-39页 |
(二) 眷念故国,借古咏今 | 第39-41页 |
(三) 讽刺奸臣,礼赞英雄 | 第41-43页 |
二、坚守气节,展现高洁品格 | 第43-48页 |
(一) 守志不阿,痴心不改 | 第43-45页 |
(二) 隐于山水,吟咏气节 | 第45-48页 |
三、吟咏山水,描绘秀美徽州 | 第48-54页 |
(一) 山色奇绝,峥嵘竞秀 | 第48-51页 |
(二) 秀美山村,恬静安适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作的艺术特色 | 第54-68页 |
一、独特的意象内涵 | 第54-58页 |
(一) 高雅告白 | 第54-56页 |
(二) 凄切寄托 | 第56-58页 |
二、用典的时代特色 | 第58-61页 |
(一) 援典表意 | 第58-60页 |
(二) 明引暗用 | 第60-61页 |
三、强烈的叙事特征 | 第61-64页 |
(一) 长题创制 | 第61-62页 |
(二) 组诗涌现 | 第62-64页 |
四、鲜明的理学色彩 | 第64-68页 |
(一) 理学之理 | 第65-66页 |
(二) 哲理之理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宋元之际徽州遗民诗人的历史地位 | 第68-75页 |
一、时人后贤的评价 | 第68-71页 |
(一) 为人风骨堂堂 | 第68-69页 |
(二) 为诗新奇清雅 | 第69-71页 |
二、宋末诗风的新变 | 第71-75页 |
(一) 衰变之际的另辟蹊径 | 第71-72页 |
(二) 长歌当哭的时代强音 | 第72-75页 |
总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2-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