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传统民居著作 | 第12页 |
1.4.2 大木作相关著作 | 第12-13页 |
1.4.3 营造技术类著作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及纲要 | 第14-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5.2 研究纲要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抚河下游地区传统民居现状 | 第19-44页 |
2.1 罗溪镇旧厦村 | 第19-26页 |
2.1.1 善良钟瑞 | 第21-24页 |
2.1.2 仙官世胄 | 第24-25页 |
2.1.3 善良贻庆 | 第25-26页 |
2.2 罗溪镇三房村 | 第26-28页 |
2.2.1 都尉第 | 第27页 |
2.2.2 簪樱世第 | 第27-28页 |
2.3 李渡镇北田村 | 第28-31页 |
2.3.1 德绍西铭 | 第29-30页 |
2.3.2 劫后回春 | 第30-31页 |
2.4 张公镇 | 第31-35页 |
2.4.1 楼原吴家让德流芳 | 第31-33页 |
2.4.2 渣兰何家棠棣競秀 | 第33-34页 |
2.4.3 中林籣惠 | 第34-35页 |
2.5 文港镇 | 第35-37页 |
2.5.1 曾湾村文明气象 | 第36-37页 |
2.5.2 钱塘村勖庐 | 第37页 |
2.6 温圳镇杨溪李村 | 第37-39页 |
2.6.1 李瑞清故居 | 第38-39页 |
2.7 架桥镇艾溪陈家 | 第39-43页 |
2.7.1 云亭别墅 | 第39-41页 |
2.7.2 羽琌山馆 | 第41-42页 |
2.7.3 磨砚山房 | 第42-4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抚河下游地区穿斗式住宅大木体系研究 | 第44-65页 |
3.1 基本组成单元 | 第44-46页 |
3.1.1 柱 | 第44-45页 |
3.1.2 穿 | 第45页 |
3.1.3 檩 | 第45页 |
3.1.4 椽 | 第45-46页 |
3.2 平面组合形式 | 第46-48页 |
3.2.1 一明二暗三开间的平面格局 | 第46页 |
3.2.2 三开间一进一天井设前厅 | 第46-47页 |
3.2.3 三开间一进一天井无前厅 | 第47页 |
3.2.4 三开间一进加半天井 | 第47页 |
3.2.5 三开间二进 | 第47-48页 |
3.2.6 其它类型 | 第48页 |
3.3 屋架的基本形式 | 第48-54页 |
3.3.1 屋檩 | 第49页 |
3.3.2 穿枋 | 第49-50页 |
3.3.3 楼楞 | 第50页 |
3.3.4 拖架 | 第50-52页 |
3.3.5 檐口 | 第52-54页 |
3.4 厢房的形式与空间组合 | 第54-58页 |
3.4.1 三柱五檩的基本形式 | 第54-55页 |
3.4.2 三柱四檩的变体一 | 第55页 |
3.4.3 三柱四檩的变体二 | 第55页 |
3.4.4 三柱五檩的变体一 | 第55页 |
3.4.5 三柱五檩的变体二 | 第55页 |
3.4.6 特殊做法 | 第55-56页 |
3.4.7 空间组合 | 第56-58页 |
3.5 厅堂与正房的空间组合 | 第58-61页 |
3.5.1 次间的空间组合 | 第58页 |
3.5.2 次间厢房屋脊找坡 | 第58-59页 |
3.5.3 明间的空间组合 | 第59-60页 |
3.5.4 界后空间构成 | 第60-61页 |
3.6 整体的空间组合 | 第61-63页 |
3.6.1 廊轩的连接处理 | 第61-62页 |
3.6.2 次间边帖和厢房的连接 | 第62-63页 |
3.6.3 多进房屋的连接 | 第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抚河下游地区穿斗式住宅大木尺寸研究 | 第65-87页 |
4.1 平面尺寸研究 | 第65-67页 |
4.1.1 开间、进深、面阔 | 第65-66页 |
4.1.2 每根柱所占面积 | 第66-67页 |
4.2 栋柱尺寸研究 | 第67-70页 |
4.2.1 栋柱高度 | 第69页 |
4.2.2 栋柱直径 | 第69页 |
4.2.3 栋柱高度与开间 | 第69页 |
4.2.4 栋柱高度与层高 | 第69-70页 |
4.2.5 栋柱直径与柱高 | 第70页 |
4.3 柱径尺寸研究 | 第70-73页 |
4.3.1 柱径尺寸 | 第70-71页 |
4.3.2 各柱与栋柱的差值 | 第71-72页 |
4.3.3 边贴柱径 | 第72-73页 |
4.4 屋面尺寸研究 | 第73-77页 |
4.4.1 屋面尺寸设计方法 | 第73-74页 |
4.4.2 屋面曲线图分析 | 第74-77页 |
4.5 穿枋尺寸研究 | 第77-79页 |
4.5.1 穿枋高度 | 第77-78页 |
4.5.2 穿枋高度与柱高之比 | 第78-79页 |
4.6 檩条尺寸研究 | 第79-84页 |
4.6.1 正帖单双檩 | 第79-80页 |
4.6.2 正帖双檩尺寸 | 第80-81页 |
4.6.3 正帖三檩尺寸 | 第81-82页 |
4.6.4 边帖单檩尺寸 | 第82-83页 |
4.6.5 边帖双檩尺寸 | 第83-84页 |
4.7 楼楞尺寸研究 | 第84-85页 |
4.8 廊轩尺寸研究 | 第85-8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抚河下游地区穿斗式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 第87-111页 |
5.1 穿斗式木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原则 | 第87-91页 |
5.1.1 技术原则 | 第87-89页 |
5.1.2 艺术原则 | 第89-90页 |
5.1.3 思想原则 | 第90-91页 |
5.2 相关建筑应用实例与方法 | 第91-96页 |
5.2.1 斯基罗斯礼拜堂—传统结构的韵律美 | 第91-93页 |
5.2.2 中国馆—抽象化的立体构成 | 第93-94页 |
5.2.3 domolab 办公楼—传统结构的重新利用 | 第94-96页 |
5.3 穿斗式木结构的建筑设计探索-以幼儿园设计为例 | 第96-109页 |
5.3.1 设计对象的选定 | 第96页 |
5.3.2 方案的设计构思 | 第96-98页 |
5.3.3 方案的建筑特点 | 第98-102页 |
5.3.4 穿斗式结构体系的构建 | 第102-105页 |
5.3.5 穿斗式结构体系的造型处理 | 第105-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页 |
5.5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附图 A 抚河下游地区传统民居测绘图 | 第111-141页 |
附图 B 抚河下游地区传统民居木结构模型 | 第141-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图表索引 | 第148-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