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限分析有限元的岩溶区地基承载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岩溶区地基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岩溶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岩溶地基承载力理论研究 | 第14页 |
1.2.3 岩溶地基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 第14-16页 |
1.3 极限分析理论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极限分析解析解法 | 第16-17页 |
1.3.2 极限分析有限元法 | 第17-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极限分析上限法基本理论 | 第22-34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极限分析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2.1 基本原理与假定 | 第22-26页 |
2.2.2 极限分析下限定理 | 第26-28页 |
2.2.3 极限分析上限定理 | 第28-30页 |
2.3 上限分析有限元法 | 第30-34页 |
2.3.1 有限单元法 | 第30-31页 |
2.3.2 上限分析有限元法 | 第31-34页 |
第3章 岩溶区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34-43页 |
3.1 概述 | 第34-35页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2.1 计算假定与基本模型 | 第35-36页 |
3.2.2 数值计算模型 | 第36页 |
3.3 计算步骤 | 第36-40页 |
3.3.1 前处理 | 第36-39页 |
3.3.2 数值计算及后处理 | 第39页 |
3.3.3 上限分析有限元法计算步骤流程图 | 第39-40页 |
3.4 岩溶区地基承载力算例分析 | 第40-43页 |
3.4.1 材料参数及计算结果 | 第40-41页 |
3.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第4章 岩溶区地基承载力特性分析 | 第43-51页 |
4.1 概述 | 第43页 |
4.2 地基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43-47页 |
4.2.1 空洞洞径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空洞埋深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3 自重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地基破坏模式影响分析 | 第47-49页 |
4.3.1 洞径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2 埋置深度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49页 |
4.3.3 内摩擦角对地基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49页 |
4.4 三种典型破坏模式 | 第49-51页 |
第5章 岩溶区地基承载力系数的确定 | 第51-67页 |
5.1 概述 | 第51页 |
5.2 Terzaghi 地基承载力课题 | 第51-53页 |
5.3 承载力系数确定方法 | 第53-55页 |
5.3.1 承载力系数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5.3.2 普通地基承载力计算验证 | 第54-55页 |
5.4 地基承载力系数的确定 | 第55-62页 |
5.4.1 承载力系数计算方案 | 第55-57页 |
5.4.2 计算参数选择 | 第57-58页 |
5.4.3 承载力系数计算结果 | 第58-62页 |
5.5 承载力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7页 |
5.5.1 埋置深度对承载力系数的影响 | 第62-65页 |
5.5.2 洞径对承载力系数的影响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