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应用于新型氧化还原电池正极液的Fe(Ⅱ)/Fe(Ⅲ)电解质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储能技术第10-11页
    1.2 储能电池第11-13页
    1.3 主要的液流电池技术第13-16页
        1.3.1 溴-多硫化钠电池第13-14页
        1.3.2 全钒电池第14-16页
    1.4 Zn/Zn~(2+)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液流电池第16-18页
    1.5 Fe~(2+)/Fe~(3+)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液流电池第18-20页
        1.5.1 铁-铬电池第18-20页
        1.5.2 铁-钒电池第20页
    1.6 课题的提出第20-21页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1.7.1 研究目的第21页
        1.7.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7.3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23-27页
    2.1 主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23-24页
        2.1.1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第23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 电解液的配制第24-25页
        2.2.1 正极液的配制第24-25页
        2.2.2 负极液的配制第25页
    2.3 电解液的粘度和电导率测试第25页
        2.3.1 粘度测试第25页
        2.3.2 电导率测试第25页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5-26页
        2.4.1 循环伏安(CV)第25-26页
        2.4.2 线性扫描伏安(LSV)第26页
    2.5 电池充放电测试第26-27页
第三章 HCl、MSA、H_2SO_4介质内的Fe~(2+)/Fe~(3+)电解质第27-40页
    3.1 循环伏安曲线第27-29页
    3.2 线性伏安扫描第29-32页
    3.3 扩散系数D第32-34页
    3.4 交换电流密度j_0第34-35页
    3.5 对称系数α第35-37页
    3.6 充放电测试第37-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Fe~(2+)/Fe~(3+)-甲基磺酸(MSA)体系的研究第40-50页
    4.1 不同工作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第41-42页
    4.2 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第42-44页
    4.3 不同MSA浓度下的循环伏安曲线第44-46页
    4.4 不同铁浓度下的循环伏安曲线第46-47页
    4.5 充放电测试第47-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Fe~(2+)/Fe~(3+)-甲基磺酸(MSA)体系的优化第50-60页
    5.1 添加氯化物对电解液粘度的影响第50-51页
    5.2 添加氯化物对电解液电导率的影响第51-52页
    5.3 循环伏安分析第52-56页
    5.4 线性扫描伏安分析第56-57页
    5.5 充放电测试第57-59页
    5.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7页
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飞秒激光照射下硅/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特性研究
下一篇:永磁直驱式风电变流器故障的容错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