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本文所用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及检测意义 | 第12-13页 |
1.2 常见的病原菌检测方法 | 第13-17页 |
1.2.1 平板计数法 | 第13页 |
1.2.2 分子生物学法 | 第13-15页 |
1.2.3 抗原抗体识别法 | 第15页 |
1.2.4 Aptamer识别法 | 第15-17页 |
1.3 基于纳米材料信号放大效应的病原菌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1.3.1 上转换纳米颗粒 | 第17-18页 |
1.3.2 碳纳米管 | 第18页 |
1.3.3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 | 第18-20页 |
1.4 流式细胞术 | 第20-21页 |
1.5 微流控芯片介电电泳富集技术 | 第21-23页 |
1.6 本文构思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于Aptamer/二氧化硅荧光纳米探针的双色流式细胞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研究 | 第25-40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6-28页 |
2.2.2 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8页 |
2.2.3 Aptamer/二氧化硅荧光纳米探针制备及定量 | 第28页 |
2.2.4 细菌培养与样品制备 | 第28-29页 |
2.2.5 Aptamer/二氧化硅荧光纳米探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检测 | 第29页 |
2.2.6 双色流式细胞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度检测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2.3.1 双色流式细胞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30-31页 |
2.3.2 Aptamer探针修饰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1-32页 |
2.3.3 Aptamer/二氧化硅荧光纳米探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识别能力考察 | 第32-34页 |
2.3.4 双色流式细胞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 第34-36页 |
2.3.5 双色流式细胞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纯培养物检测的灵敏度考察 | 第36-38页 |
2.3.6 双色流式细胞术对牛奶样品中掺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Aptamer/二氧化硅荧光纳米探针的微流控芯片介电电泳富集技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研究 | 第40-55页 |
3.1 前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41-42页 |
3.2.2 电极的设计与微流控芯片的键合 | 第42-43页 |
3.2.3 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修饰 | 第43页 |
3.2.4 细菌的培养与样品制备 | 第43页 |
3.2.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3.1 微流控芯片介电电泳富集技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原理 | 第44-45页 |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介电属性考察 | 第45页 |
3.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5-48页 |
3.3.4 微流控芯片介电电泳富集技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灵敏度考察 | 第48-50页 |
3.3.5 与基于荧光染料直接标记的微流控芯片介电电泳富集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度比较 | 第50-51页 |
3.3.6 微流控芯片介电电泳富集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考察 | 第51-52页 |
3.3.7 微流控芯片介电电泳富集技术在实际水样中的检测研究 | 第52-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8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