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锚索混用岩质边坡工程中抗力相互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引言 | 第7-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3 国内外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法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2 锚杆、锚索的受力机理研究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锚杆锚固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1页 |
2.2.1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17-20页 |
2.2.2 锚索的本构模型 | 第20页 |
2.2.3 对两种粘结应力的讨论 | 第20-21页 |
2.3 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支护的设计 | 第21-26页 |
2.3.1 高边坡的特征 | 第22页 |
2.3.2 高边坡的变形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2.3.3 高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设计 | 第24-26页 |
2.4 现行规范规定岩土边坡设计方法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岩质边坡在荷载作用下位移分析 | 第29-45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岩质边坡在重力作用下位移计算 | 第29-32页 |
3.3 岩质边坡在堆载作用下位移计算 | 第32-36页 |
3.4 岩质边坡在锚杆轴力下位移计算 | 第36-44页 |
3.4.1 锚杆轴力在垂直坡面分力作用下位移计算 | 第36-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锚杆、锚索混用支护岩质技术研究 | 第45-61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锚杆与锚索的受力分析 | 第45-52页 |
4.2.1 锚杆、锚索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分析 | 第45-46页 |
4.2.2 锚索预应力影响锚杆受力分析 | 第46-50页 |
4.2.3 锚杆、锚索支护互补原理 | 第50-52页 |
4.3 锚杆、锚索混用支护边坡分析计算模型 | 第52-59页 |
4.3.1 锚杆、锚索混用支护边坡设计方法 | 第52-56页 |
4.3.2 锚索预应力的确定 | 第56-58页 |
4.3.3 锚索适应岩体变形措施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数值模拟 | 第61-71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UDEC 程序简介 | 第61-63页 |
5.2.1 UDEC 程序应用领域 | 第62页 |
5.2.2 UDEC 软件特点 | 第62-63页 |
5.3 UDEC 程序模拟 | 第63-69页 |
5.3.1 计算参数确定 | 第63-64页 |
5.3.2 建立模型 | 第64页 |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1-77页 |
6.1 锚杆、锚索混用支护工程实例 | 第71-73页 |
6.1.1 工程概况 | 第71页 |
6.1.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 第71-72页 |
6.1.3 边坡治理方案 | 第72-73页 |
6.2 边坡治理设计计算 | 第73-76页 |
6.2.1 锚杆(锚索)依边坡变形承担下滑力计算 | 第73-76页 |
6.2.3 与现行建筑边坡规范对比分析 | 第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77-79页 |
7.1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