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3页 |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 1.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2.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2-13页 |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3页 |
| 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2. 不足之处 | 第13页 |
| 一、 协商民主理论及社区民主治理概念 | 第13-16页 |
| (一)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3-15页 |
| 1. 协商民主的概念 | 第13-14页 |
| 2. 协商民主的要素与特征 | 第14-15页 |
| (1)协商民主的要素 | 第14页 |
| (2)协商民主的特征 | 第14-15页 |
| (二) 社区民主治理 | 第15-16页 |
| 1. 社区治理 | 第15-16页 |
| 2. 社区民主 | 第16页 |
| 3. 社区民主自治 | 第16页 |
| 二、 J 市 S 社区民主治理的现状调查 | 第16-32页 |
| (一) J 市 S 社区概况 | 第16-20页 |
| (二) 民主选举 | 第20-25页 |
| (三) 民主决策 | 第25-27页 |
| (四) 民主管理 | 第27-28页 |
| (五) 民主监督 | 第28-32页 |
| 三、 基于调查的实践状况及存在问题剖析 | 第32-37页 |
| (一) 我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 | 第32-34页 |
| 1. 参与主体的个人意识淡薄从众意识强烈 | 第32-33页 |
| 2. 参与主体的公民意识淡薄和政治素养参差 | 第33-34页 |
| (二) 我国城市基层民主的协商形式和通道 | 第34-36页 |
| 1. 公共领域受政治影响严重而导致缺失 | 第34-35页 |
| 2. 协商通道的“半敞开化”客观上对参与主体形成限制 | 第35-36页 |
| (三) 保障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法规 | 第36-37页 |
| 1. 基层自治组织难以摆脱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 | 第36页 |
| 2. 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管体制 | 第36-37页 |
| 四、 完善我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的对策思考 | 第37-41页 |
| (一) 健全基层民主协商主体 | 第37-38页 |
| 1. 建立群众自管组织,加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 | 第37页 |
| 2. 鼓励群众参与社区实践,提高群众政治参与素质 | 第37-38页 |
| (二) 从基层信息平台建设入手扩大公共领域增加协商渠道 | 第38-39页 |
| 1. 积极建设基层信息平台 | 第38-39页 |
| 2. 加快网络论政对基层协商领域的渗透 | 第39页 |
| (三) 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保障制度加大协商决策的监督力度 | 第39-41页 |
| 1. 基层政府还政于民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配套机制 | 第39页 |
| 2. 健全城市基层协商民主的监管体制加大监督力度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