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政中心的地域性表达--以大理市行政中心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楔子—渺小的蚂蚁 | 第10-11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行政中心相关研究 | 第14-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行政中心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行政机关与行政中心 | 第14页 |
2.1.3 政治制度与行政中心 | 第14-15页 |
2.2 我国行政中心的演变 | 第15-21页 |
2.2.1 我国行政中心历史演进 | 第15-19页 |
2.2.2 当前我国行政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2.3 现代行政中心案例分析 | 第21-27页 |
2.3.1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 第21-23页 |
2.3.2 珊纳特赛罗市政厅 | 第23-24页 |
2.3.3 香川县厅舍 | 第24-25页 |
2.3.4 大伦敦市政厅 | 第25-26页 |
2.3.5 台湾宜兰县政大楼 | 第26-27页 |
2.4 现代行政中心发展方向 | 第27-31页 |
2.4.1 现代行政中心的城市意义 | 第27-28页 |
2.4.2 现代行政中心的空间 | 第28-29页 |
2.4.3 现代行政中心的功能定位 | 第29-30页 |
2.4.4 现代行政中心的形象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地域性建筑研究 | 第32-42页 |
3.1 地域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32-33页 |
3.2 地域性建筑相关理论 | 第33-39页 |
3.2.1 原始建筑的地域性 | 第33页 |
3.2.2 传统地域建筑 | 第33-34页 |
3.2.3 “地域主义” | 第34-36页 |
3.2.4 “批判性地域主义” | 第36-39页 |
3.3 地域主义建筑在国内的实践 | 第39-41页 |
3.3.1 地域性建筑与民居 | 第39-40页 |
3.3.2 地域性建筑与符号 | 第40页 |
3.3.3 建筑Context,如何衔接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大理市行政中心理想化对比方案设计研究 | 第42-78页 |
4.1 问题导向:理想化的市民行政中心 | 第42-50页 |
4.1.1 对当前行政中心存在问题的反思 | 第42页 |
4.1.2 景观走廊VS轴线 | 第42-44页 |
4.1.3 园林式庭院VS封闭式广场 | 第44-45页 |
4.1.4 自然高差VS人造台基 | 第45-47页 |
4.1.5 现代行政建筑内部空间 | 第47-50页 |
4.2 技术手段:减小投资成本 | 第50-53页 |
4.2.1 绿色低碳可持续 | 第50-52页 |
4.2.2 强调经济并非以牺牲舒适为代价 | 第52-53页 |
4.3 最终目标:地域性行政中心设计 | 第53-78页 |
4.3.1 大理地区环境现象 | 第53-58页 |
4.3.2 人的行为与外部空间设计 | 第58-64页 |
4.3.3 符号与隐喻 | 第64-65页 |
4.3.4 装饰与文脉 | 第65-73页 |
4.3.5 批判性地域主义 | 第73-7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85页 |
5.1 普世文明与地域传统 | 第78-81页 |
5.1.1 普世文明与现代文明 | 第78-79页 |
5.1.2 地域文明 | 第79-80页 |
5.1.3 双重批判与同时强调 | 第80-81页 |
5.1.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81页 |
5.2 论文意义 | 第81-84页 |
5.2.1 展示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生成过程 | 第82-83页 |
5.2.2 预见行政建筑发展方向 | 第83页 |
5.2.3 主观情感的表达 | 第83-84页 |
5.3 遗留问题 | 第84-85页 |
5.3.1 看得到的与看不到的 | 第84页 |
5.3.2 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国内的前景 | 第84页 |
5.3.3 行政中心一定要表达地域性吗? | 第84-85页 |
后记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附件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