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姜附剂药证方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第一部分 姜附剂、药证、方证概述 | 第13-14页 |
| 1 药证方证内涵 | 第13页 |
| 2 姜附剂界定 | 第13-14页 |
| 第二部分 姜附剂药证研究 | 第14-33页 |
| 1 附子药证(附乌头、天雄药证) | 第14-17页 |
| 1.1 附子药证 | 第14-16页 |
| 1.2 配伍与用量 | 第16页 |
| 附 乌头与天雄的药证 | 第16-17页 |
| 2 干姜药证 | 第17-20页 |
| 2.1 干姜药证 | 第17-19页 |
| 2.2 配伍与用量 | 第19-20页 |
| 3 甘草药证 | 第20-21页 |
| 3.1 甘草药证 | 第20-21页 |
| 3.2 配伍与用量 | 第21页 |
| 4 茯苓药证 | 第21-23页 |
| 4.1 茯苓药证 | 第22页 |
| 4.2 配伍与用量 | 第22-23页 |
| 5 人参药证 | 第23-24页 |
| 5.1 人参药证 | 第23-24页 |
| 5.2 配伍与用量 | 第24页 |
| 6 葱白药证 | 第24-25页 |
| 6.1 葱白药证 | 第24页 |
| 6.2 配伍与用量 | 第24-25页 |
| 7 人尿药证 | 第25页 |
| 7.1 人尿药证 | 第25页 |
| 7.2 配伍与用量 | 第25页 |
| 8 猪胆汁药证 | 第25-26页 |
| 8.1 猪胆汁药证 | 第25-26页 |
| 8.2 配伍与用量 | 第26页 |
| 9 赤石脂药证 | 第26页 |
| 9.1 赤石脂药证 | 第26页 |
| 9.2 配伍与用量 | 第26页 |
| 10 细辛药证 | 第26-28页 |
| 10.1 细辛药证 | 第27页 |
| 10.2 配伍与用量 | 第27-28页 |
| 11 黄连药证 | 第28-29页 |
| 11.1 黄连药证 | 第28页 |
| 11.2 配伍与用量 | 第28-29页 |
| 12 当归药证 | 第29页 |
| 12.1 当归药证 | 第29页 |
| 12.2 配伍与用量 | 第29页 |
| 13 黄柏药证 | 第29-30页 |
| 13.1 黄柏药证 | 第29-30页 |
| 13.2 配伍与用量 | 第30页 |
| 14 桂枝药证 | 第30-31页 |
| 14.1 桂枝药证 | 第30-31页 |
| 14.2 配伍与用量 | 第31页 |
| 15 乌梅药证 | 第31-32页 |
| 15.1 乌梅药证 | 第31-32页 |
| 15.2 配伍与用量 | 第32页 |
| 16 蜀椒药证 | 第32-33页 |
| 16.1 蜀椒药证 | 第32页 |
| 16.2 配伍与用量 | 第32-33页 |
| 第三部分 姜附剂方证研究 | 第33-48页 |
| 1 四逆汤证 | 第33-35页 |
| 2 四逆加人参汤证 | 第35-36页 |
| 3 茯苓四逆汤证 | 第36-38页 |
| 4 干姜附子汤证 | 第38-40页 |
| 5 白通汤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第40-42页 |
| 6 通脉四逆汤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 第42-44页 |
| 7 乌头赤石脂丸证 | 第44-45页 |
| 8 乌梅丸证 | 第45-46页 |
| 9 姜附剂方证鉴别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