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物哀”基本内涵的界定 | 第10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三、问题的意义 | 第11页 |
四、前人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物哀”作为传统美学的提出和阐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物哀”论提出的背景 | 第15-17页 |
一、政治文化背景 | 第15-16页 |
二、地理文化背景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物哀”论的提出与阐述 | 第17-20页 |
一、从“哀”到“物哀”的演进 | 第17-18页 |
二、本居宣长:将“物哀”从感性经验上升到审美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物哀”论的影响 | 第20-24页 |
一、确立了“物哀”在日本传统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 第20-21页 |
二、文化自觉的苏醒与军国主义的萌芽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物哀”的现代困境 | 第24-28页 |
第一节 外部困境 | 第24-27页 |
一、第一次“全盘西化”运动的冲击 | 第24-26页 |
二、第二次“全盘西化”运动的冲击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内部困境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物哀”现代重生的艺术体现 | 第28-36页 |
第一节 川端康成的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物哀” | 第28-31页 |
一、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与“物哀”的融合 | 第28-30页 |
二、现代意识与“物哀”的融合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东山魁夷的现代绘画作品中的“物哀” | 第31-36页 |
一、“物哀”与“乡愁” | 第32-33页 |
二、“物哀”与“救赎” | 第33-36页 |
第四章 “物哀”实现现代重生的原因 | 第36-42页 |
第一节 政治文化原因 | 第36-39页 |
一、缓解主体焦虑的需求 | 第36-37页 |
二、建构新的历史主体的需求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美学内部原因 | 第39-42页 |
一、“物哀”与“自然人性”论 | 第39-40页 |
二、“物哀”与“瞬间美”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物哀”在当下语境中的发展、问题和未来的可能性 | 第42-57页 |
第一节 “物哀”与日本妖怪动漫文化 | 第42-44页 |
一、“物哀”与日本传统妖怪文化的渊源 | 第42-43页 |
二、日本现代妖怪动漫文化中的“物哀”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物哀”活跃在当下妖怪动漫文化中的原因 | 第44-53页 |
一、外因:文化主体性的诉求和传播媒介的转型 | 第45-47页 |
二、内因:“物哀”内蕴的“去精英化”和“包容性” | 第47-53页 |
第三节 “物哀”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价值 | 第53-57页 |
一、树立珍视并警惕传统的文化心态 | 第53-54页 |
二、日本文化输出的强大助力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