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矛盾社会化治理研究--以豫西Q镇矛盾调解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国外研究文献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2、冲突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1、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资料来源 | 第19页 |
3、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2页 |
1、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页 |
2、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二、基本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 第22-26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社会化 | 第22-23页 |
2、乡村社会矛盾 | 第23页 |
3、社会矛盾调解 | 第23-24页 |
4、社会矛盾社会化治理 | 第24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24-26页 |
三、Q镇社会矛盾调解基本概况 | 第26-31页 |
(一)个案乡简介 | 第26页 |
(二)Q镇社会矛盾调解基本状况 | 第26-31页 |
1、村庄内部矛盾占比较高 | 第26-27页 |
2、以综治中心为主要化解平台 | 第27-28页 |
3、乡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矛盾调解 | 第28-30页 |
4、社会化治理成效显著 | 第30-31页 |
四、Q镇矛盾调解案例分析 | 第31-38页 |
(一)村党支部参与调解 | 第31-32页 |
(二)村委会参与调解 | 第32-33页 |
(三)乡村矛盾调处室参与调解 | 第33-34页 |
(四)乡村精英参与调解 | 第34-36页 |
(五)乡村外部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 第36-38页 |
五、Q镇乡村矛盾社会化治理特征及困境 | 第38-45页 |
(一)Q镇乡村社会矛盾社会化治理特征 | 第38-42页 |
1、主体多元: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矛盾调解 | 第38-39页 |
2、角色多面:社会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39-41页 |
3、方式多样:积极开展具有互动性的柔性调解 | 第41-42页 |
(二)面临的困境 | 第42-45页 |
1、乡村矛盾社会化解的长效机制尚待完善 | 第42页 |
2、调解员队伍能力急需提高 | 第42-43页 |
3、基层政府行政干预矛盾调解工作过多 | 第43页 |
4、乡村社会主体参与保障机制不足 | 第43-45页 |
六、乡村社会矛盾社会化治理路径选择 | 第45-50页 |
(一)完善基层矛盾社会化解的长效机制 | 第45-46页 |
1、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强大合力 | 第45页 |
2、不断探索调解工作规范化、法治化的建设 | 第45页 |
3、赋予调解协议以法律效力 | 第45-46页 |
(二)培育基层矛盾自我化解力量 | 第46-47页 |
1、提升村委会的作用 | 第46页 |
2、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 第46-47页 |
3、培育发展多种民间调解组织 | 第47页 |
(三)健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1、完善矛盾调解经费的财政支持 | 第47-48页 |
2、完善乡村社会组织制度建设 | 第48页 |
(四)提升调解员能力素质 | 第48-50页 |
1、把好调解员的选配关和专业调解知识的培训 | 第48页 |
2、加强乡土权威与外部权威配合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