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9页 |
1.2.1 InSAR技术发展历史 | 第14-18页 |
1.2.2 InSAR技术用于滑坡监测的进展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2 InSAR技术原理与在滑坡应用中分析 | 第22-50页 |
2.1 InSAR技术原理 | 第22-27页 |
2.1.1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2.1.2 InSAR技术流程 | 第25-27页 |
2.2 DInSAR技术原理 | 第27-32页 |
2.2.1 两轨法 | 第27-28页 |
2.2.2 三轨法 | 第28-30页 |
2.2.3 DInSAR用于滑坡监测技术流程 | 第30-32页 |
2.3 D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2.4 多时相InSAR(MT-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应用分析 | 第33-45页 |
2.4.1 永久散射体基本原理 | 第34-39页 |
2.4.2 SBAS-InSAR基本原理 | 第39-42页 |
2.4.3 IPTA基本原理和在滑坡监测中的技术流程 | 第42-45页 |
2.5 潜在滑坡的基本概念和形成的因素 | 第45-47页 |
2.5.1 潜在滑坡的基本概念 | 第45页 |
2.5.2 潜在滑坡的孕育和形成基本因素 | 第45-47页 |
2.6 目前滑坡监测技术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 第47-4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长时间序列自动干涉测量系统(AISAR)设计与实现 | 第50-66页 |
3.1 现有InSAR处理软件分析 | 第50-52页 |
3.2 软件开发及运行环境 | 第52-55页 |
3.2.1 开发语言 | 第52-53页 |
3.2.2 系统的硬件环境 | 第53页 |
3.2.3 系统软件环境 | 第53-54页 |
3.2.4 系统环境变量配置 | 第54-55页 |
3.3 系统优势 | 第55-56页 |
3.4 设计原则与功能实现 | 第56-65页 |
3.4.1 设计原则 | 第56-57页 |
3.4.2 设计思路 | 第57-60页 |
3.4.3 功能设计 | 第60页 |
3.4.4 功能实现 | 第60-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DInSAR在贵州地区雨季地灾隐患点监测中的应用 | 第66-84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66-67页 |
4.2 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影响因子 | 第67-70页 |
4.3 数据情况及预处理 | 第70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70-81页 |
4.4.1 滑坡台账中未记录地灾隐患点分析 | 第71-75页 |
4.4.2 滑坡台账中记录地灾隐患点分析 | 第75-78页 |
4.4.3 已发生滑坡地灾隐患点分析 | 第78-81页 |
4.5 结论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IPTA技术在云南昭通市新滩镇滑坡监测中应用 | 第84-102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84-85页 |
5.2 数据情况与数据处理 | 第85-95页 |
5.2.1 数据情况 | 第85-87页 |
5.2.2 采用的DEM数据 | 第87-88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88-95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95-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主要工作结论 | 第102页 |
6.2 论文中不足和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附录A | 第110-114页 |
附录B | 第114-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12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