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移动 IP | 第11页 |
| 1.2.2 移动 IPv6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3 移动 IPv6 安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论文所做工作与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 1.3.1 论文所做工作 | 第12页 |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 2 移动 IPv6 | 第14-23页 |
| 2.1 移动 IPv6 概述 | 第14-16页 |
| 2.1.1 移动 IPv6 的诞生 | 第14页 |
| 2.1.2 移动 IPv6 的优势 | 第14-15页 |
| 2.1.3 移动 IPv6 的术语 | 第15-16页 |
| 2.2 移动 IPv6 工作机制 | 第16-18页 |
| 2.2.1 移动 IPv6 工作流程 | 第16-17页 |
| 2.2.2 移动检测 | 第17-18页 |
| 2.2.3 转交地址的形成 | 第18页 |
| 2.3 移动 IPv6 中的两种通信模式 | 第18-19页 |
| 2.4 移动 IPv6 的安全问题 | 第19-22页 |
| 2.4.1 未认证的绑定更新消息的安全隐患 | 第19页 |
| 2.4.2 未认证的绑定确认消息的安全隐患 | 第19-20页 |
| 2.4.3 移动 IPv6 中常见的网络攻击 | 第20-2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移动 IPv6 安全通信机制 | 第23-33页 |
| 3.1 IPSec 协议 | 第23-26页 |
| 3.1.1 认证报头协议(AH) | 第24页 |
| 3.1.2 封装安全有效载荷协议(ESP) | 第24-25页 |
| 3.1.3 安全关联(SA) | 第25-26页 |
| 3.1.4 密钥交换(IKE) | 第26页 |
| 3.2 返回路由可达过程 RRP | 第26-29页 |
| 3.2.1 RRP 的设计 | 第26-27页 |
| 3.2.2 RRP 工作过程 | 第27-28页 |
| 3.2.3 RRP 验证机制的安全性分析 | 第28-29页 |
| 3.3 基于 CGA 的绑定更新验证机制 | 第29-3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绑定更新安全验证优化方案 | 第33-41页 |
| 4.1 优化方案的设计思想 | 第34页 |
| 4.2 优化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 4.2.1 Diffie-Hellman 公钥算法 | 第34-35页 |
| 4.2.2 DES 对称加密算法 | 第35页 |
| 4.3 基于家乡代理的路由优化安全验证机制 | 第35-38页 |
| 4.4 优化方案安全性分析 | 第38-4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41-51页 |
| 5.1 仿真环境介绍 | 第41-42页 |
| 5.1.1 NS2 简介 | 第41-42页 |
| 5.1.2 扩展模块 Mobiwan | 第42页 |
| 5.2 NS2 结果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 5.2.1 仿真结果的形式 | 第42-43页 |
| 5.2.2 数据处理工具 | 第43页 |
| 5.2.3 绘图工具 | 第43-44页 |
| 5.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 5.3.1 建立实验场景 | 第44-46页 |
| 5.3.2 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 5.3.3 性能对比 | 第48-5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6 总结和展望 | 第51-53页 |
| 6.1 总结 | 第51页 |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第57页 |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