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未成年人侵权案诉讼主体的现状及其问题 | 第11-16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主体的实践做法 | 第11-14页 |
1、 未成年人为被告类型 | 第11-13页 |
2、 监护人为被告类型 | 第13-14页 |
3、 未成年人与监护人为共同被告类型 | 第14页 |
第二节 混乱的司法实践下存在的诉讼主体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侵权案件责任主体的立法例 | 第16-21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侵权案件的责任模式 | 第17-19页 |
1、 法国模式——出生主义的立法例 | 第17页 |
2、 德国模式——识别主义的立法例 | 第17-18页 |
3、 中国模式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不同立法模式下的诉讼主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诉讼法视角下的侵权责任法规定 | 第21-24页 |
第一节 未成年人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中的逻辑悖论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对《侵权责任法》第 32 条合理性的分析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未成年人侵权案诉讼主体问题的完善 | 第24-29页 |
第一节 一般模式——共同被告 | 第24-26页 |
1、 致害的未成年人应被列为被告 | 第24-25页 |
2、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被列为被告 | 第25-26页 |
3、 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应被列为共同被告 | 第26页 |
第二节 特殊模式——被告+第三人模式 | 第26-2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