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格物致知与道德实践--从牟宗三、康德到朱子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1-21页
    第一节 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第11-16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综述第17-21页
第一章 道德本有与情感自发第21-36页
    第一节 “心具理”与“心即理”第22-25页
    第二节 心之主宰与性之主宰第25-28页
    第三节 朱子对“道体”的论述第28-30页
    第四节 如何看待道德情感之责?第30-36页
第二章 思辨定体与道德实践第36-61页
    第一节 常知到真知:道德世俗智慧到道德形上学的过渡第36-39页
    第二节 思辨与知识第39-46页
        (一) “弗思”与“谨思”第39-43页
        (二)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第43-46页
    第三节 致知在格物第46-54页
        (一) 格物和致知有先后之序吗?第49-50页
        (二) 致知为何需格物?第50-54页
    第四节 格致与诚意第54-61页
        (一) 格一草一木如何诚得自家意?第54-57页
        (二) 真知与意诚第57-61页
第三章 形上根源与至善一本第61-75页
    第一节 “贞下起元”与“休谟问题”第62-66页
    第二节 仁学本体与知觉第66-69页
    第三节 至善与无善无恶第69-75页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迈蒙尼德伦理思想初探
下一篇: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