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弃妇诗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弃妇诗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12-15页 |
(一) 弃妇诗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二) 弃妇诗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先秦两汉弃妇诗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先秦:弃妇诗的滥觞与转化 | 第15-20页 |
(一) 《诗经》的首创之功 | 第15-16页 |
(二) 春秋赋诗的嫁接 | 第16-18页 |
(三) 屈原的象喻系统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两汉:弃妇诗的发展与细化 | 第20-23页 |
(一) 内容的发展 | 第20-21页 |
(二) 形式的细化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先秦两汉弃妇诗之弃妇形象研究 | 第23-40页 |
第一节 弃妇形象分析 | 第23-32页 |
(一) 先秦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 | 第23-29页 |
(二) 两汉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形成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一) 现实主义诗篇体现的社会背景 | 第32-36页 |
(二) 浪漫主义诗篇营造的文人理想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先秦两汉弃妇诗之表现手法研究 | 第40-60页 |
第一节 文本结构的安排 | 第40-42页 |
(一) 称颂功绩 | 第40页 |
(二) 自明心志 | 第40-41页 |
(三) 今昔对比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诗歌意象的运用 | 第42-50页 |
(一) 生活化意象 | 第42-47页 |
(二) 理想化意象 | 第47-50页 |
第三节 抒情叙事的演化 | 第50-60页 |
(一) 抒情方式的开创与拓新 | 第50-54页 |
(二) 叙事手法的萌芽与发展 | 第54-60页 |
第四章 弃妇诗在后世弃妇题材创作中的流变 | 第60-72页 |
第一节 魏晋迄唐的文人弃妇诗 | 第60-67页 |
(一) 代言及自喻的主题模式 | 第60-65页 |
(二) 弃妇的生活雅化及性格弱化 | 第65-66页 |
(三) 温柔敦厚的审美特点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唐至清代的弃妇题材通俗文学 | 第67-72页 |
(一) 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 | 第67-69页 |
(二) “负心汉”与“棒打鸳鸯”模式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