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价值实现机理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4-28页 |
(一) 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 第14-19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4-15页 |
2. 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5-16页 |
3. 党的几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6-17页 |
4. 当前流行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7-19页 |
(二) 产业转移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1. 产业转移的概念 | 第19页 |
2. 产业转移的动因 | 第19-21页 |
3. 产业转移的模式 | 第21-22页 |
(三) 生态文明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 第22-28页 |
1. 产业转移的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 第22-23页 |
2. 生态化的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发展的终极目标 | 第23-25页 |
3. 低碳经济是解决两者矛盾的重要手段 | 第25-28页 |
三、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研究 | 第28-36页 |
(一)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 第28-31页 |
1.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 第28-29页 |
2.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 第29-30页 |
3.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 第30页 |
4.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 | 第30-31页 |
(二)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1. 产业因素 | 第31-32页 |
2. 政策因素 | 第32页 |
3. 生态环境因素 | 第32-33页 |
4. 市场因素 | 第33-34页 |
5. 其他因素 | 第34-36页 |
四、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价值定位 | 第36-44页 |
(一) 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36-38页 |
1. 价值的含义 | 第36页 |
2. 价值的分类 | 第36-37页 |
3. 本文的价值观 | 第37-38页 |
(二) 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价值的定位 | 第38-44页 |
1. 生态价值的效应 | 第38-39页 |
2. 核心价值的效应 | 第39-41页 |
3. 战略价值的效应 | 第41-44页 |
五、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价值实现路径与影响因素 | 第44-54页 |
(一) 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 | 第44-48页 |
1. 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模型 | 第44-47页 |
2. 影响生态价值实现的相关因素 | 第47-48页 |
(二) 核心价值实现的路径 | 第48-50页 |
1. 核心价值实现的路径模型 | 第48-50页 |
2. 影响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要素 | 第50页 |
(三) 战略价值实现的路径 | 第50-54页 |
1. 战略价值实现的路径模型 | 第50-52页 |
2. 影响战略价值实现的相关要素 | 第52-54页 |
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价值实现的实证检验 | 第54-62页 |
(一) 假说的提出 | 第54-57页 |
1. 生态化承接的相关假说 | 第54页 |
2. 产业筛选程度的相关假说 | 第54-55页 |
3. 产业互补性的相关假说 | 第55页 |
4. 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假说 | 第55-56页 |
5. 环保规制的相关假说 | 第56-57页 |
(二) 假说的验证与结论 | 第57-59页 |
1. 专家学者的观点 | 第57-59页 |
2. 假说检验的汇总与结论 | 第59页 |
(三) 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1. 摒弃传统的承接模式,走生态化承接之路 | 第59-60页 |
2.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筛选承接产业 | 第60页 |
3. 强化产业引导,加强环保规制 | 第60-61页 |
4. 构建工业园区,打造承接平台 | 第61页 |
5. 构建物流网络,节约物流成本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读研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