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言第8-15页
    一、研究缘起第8-9页
        (一) 理论价值第8-9页
        (二) 现实意义第9页
    二、研究综述第9-12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9-11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研究思路第12页
    四、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五、重点难点第13-15页
第一章 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第15-28页
    一、市民社会:生产关系问题的初步接触与萌芽第15-18页
        (一)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经济关系是最有影响的力量第15-16页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生产关系思想的最初萌芽第16-17页
        (三) 《论犹太人问题》:市民社会的世俗基础考察第17-18页
    二、异化劳动:生产关系内涵的深入探究与发展第18-20页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的全面阐释第18-20页
        (二) 《神圣家族》:生产关系核心问题的逐步接近第20页
    三、交往形式:生产关系思想的初步形成与阐述第20-23页
        (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第21页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范畴的初步形成第21-23页
    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理论的系统阐述和确立第23-28页
        (一) 《哲学的贫困》:生产关系思想的初步阐述第23-24页
        (二)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证解剖第24-25页
        (三)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分析第25-26页
        (四)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生产关系理论臻于完善第26-27页
        (五) 《资本论》:生产关系解放的前景——自由人的联合体第27-28页
第二章 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涵第28-38页
    一、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厘定第28-32页
        (一) 生产关系概念的逻辑演进第28-30页
        (二) 广义生产关系与狭义生产关系第30-31页
        (三) 生产关系的概念解读第31-32页
    二、生产关系的结构层次第32-34页
        (一) 横向结构:四环节的运动第32-33页
        (二) 纵向结构:所有制决定论第33-34页
        (三) 具体形式:组织技术关系层第34页
    三、生产关系的运动机制第34-38页
        (一)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第35-36页
        (二)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36-38页
第三章 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具体内容第38-53页
    一、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第38-41页
        (一) 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第38-39页
        (二) 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第39-40页
        (三) 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构想第40-41页
    二、生产组织形式第41-44页
        (一)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迁第41-43页
        (二)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构想第43-44页
    三、产品分配方式第44-48页
        (一) 分配总原则: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第44-46页
        (二) 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实质:按资分配第46-47页
        (三) 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构想: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第47-48页
    四、交换关系与消费关系第48-53页
        (一) 交换关系的特征与发展第48-50页
        (二) 消费关系的特征与演变第50-51页
        (三) 消费异化第51-53页
第四章 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第53-64页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视角第53-56页
        (一) 在物与物的关系中看到人与人的关系第53-54页
        (二) 揭示社会关系的内在结构性图景第54-55页
        (三) 阐明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本质第55-56页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认识视角第56-59页
        (一)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第57-58页
        (二)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变化的表现第58-59页
    三、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第59-64页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第59-60页
        (二) 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改革与优化第60-61页
        (三) 消费异化与消费关系的调整第61-62页
        (四) 反垄断与交换关系的梳理第62-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安全问题的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下一篇:论社会规则构建的人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