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硒的性质 | 第14-15页 |
1.1.1 硒的种类 | 第14页 |
1.1.2 硒的生物活性 | 第14页 |
1.1.3 硒的毒性 | 第14-15页 |
1.2 纳米硒的毒性及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2.1 纳米硒的毒性 | 第15页 |
1.2.2 影响纳米硒毒性的因素 | 第15-16页 |
1.2.2.1 剂量的影响 | 第15页 |
1.2.2.2 形态的影响 | 第15页 |
1.2.2.3 粒径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2.4 电荷的影响 | 第16页 |
1.3 纳米硒的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3.1 化学法制备纳米硒 | 第16-17页 |
1.3.2 物理法制备纳米硒 | 第17页 |
1.3.3 生物法制备纳米硒 | 第17页 |
1.4 纳米硒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1 抗癌活性 | 第17-18页 |
1.4.2 抑菌活性 | 第18页 |
1.4.3 抗炎及抗氧化 | 第18-19页 |
1.4.4 其他应用 | 第19页 |
1.5 纳米硒的修饰 | 第19-20页 |
1.5.1 多糖的修饰 | 第19页 |
1.5.2 电荷的修饰 | 第19-20页 |
1.5.3 靶向性配体的修饰 | 第20页 |
1.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第20-21页 |
1.6.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 第20-21页 |
1.6.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6.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纳米硒制备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7 叶酸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7.1 叶酸与叶酸受体 | 第21-22页 |
1.7.2 叶酸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8 联合纳米硒给药的药物传递系统 | 第23页 |
1.9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壳聚糖的叶酸修饰及其表征 | 第25-36页 |
2.1 概述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2 壳聚糖的叶酸修饰及纯化 | 第26-27页 |
2.2.2.1 壳聚糖的叶酸修饰 | 第26页 |
2.2.2.2 叶酸-壳聚糖的纯化 | 第26-27页 |
2.2.3 叶酸-壳聚糖的表征 | 第27-28页 |
2.2.3.1 薄层色谱法 | 第27页 |
2.2.3.2 红外光谱法 | 第27页 |
2.2.3.3 核磁共振氢谱法 | 第27-28页 |
2.2.4 叶酸-壳聚糖结合率的评价 | 第28页 |
2.2.4.1 叶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8页 |
2.2.4.2 叶酸-壳聚糖结合率的计算方法 | 第28页 |
2.2.5 叶酸修饰壳聚糖的条件优化 | 第28-29页 |
2.2.5.1 单因素考察 | 第28页 |
2.2.5.2 正交实验 | 第28-29页 |
2.2.5.3 最优条件的验证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3.1 壳聚糖的叶酸修饰 | 第29页 |
2.3.2 叶酸-壳聚糖的表征 | 第29-32页 |
2.3.2.1 薄层色谱法 | 第29-30页 |
2.3.2.2 红外光谱法 | 第30-31页 |
2.3.2.3 核磁共振氢谱法 | 第31-32页 |
2.3.3 叶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2页 |
2.3.4 叶酸修饰壳聚糖的条件优化 | 第32-35页 |
2.3.4.1 单因素考察 | 第32-33页 |
2.3.4.2 正交实验 | 第33-34页 |
2.3.4.3 最优反应条件的验证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6-46页 |
3.1 概述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3.2.2 纳米硒的制备方法 | 第37页 |
3.2.2.1 储备液的配制 | 第37页 |
3.2.2.2 纳米硒的制备 | 第37页 |
3.2.3 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4 纳米硒及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的表征 | 第38页 |
3.2.4.1 粒径及粒径分布 | 第38页 |
3.2.4.2 Zeta电位 | 第38页 |
3.2.4.3 形态特征 | 第38页 |
3.2.5 纳米硒及修饰纳米硒的物理稳定性 | 第38页 |
3.2.5.1 纳米硒及修饰纳米硒的聚集、沉降特点 | 第38页 |
3.2.5.2 纳米硒及修饰纳米硒的粒径变化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3.3.1 纳米硒的制备 | 第38-39页 |
3.3.2 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的制备 | 第39-40页 |
3.3.3 纳米硒及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的表征 | 第40-42页 |
3.3.3.1 平均粒径及其分布 | 第40页 |
3.3.3.2 Zeta电位 | 第40-42页 |
3.3.4 纳米硒及修饰纳米硒的物理稳定性 | 第42-45页 |
3.3.4.1 纳米硒及修饰纳米硒的聚集、沉降特点 | 第42-44页 |
3.3.4.2 纳米硒及修饰纳米硒的粒径变化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的靶向性及抗癌效果评价 | 第46-53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6-47页 |
4.2.2 细胞的复苏 | 第47页 |
4.2.3 细胞的传代 | 第47页 |
4.2.4 样品的配制 | 第47-48页 |
4.2.4.1 储备液的配制 | 第47-48页 |
4.2.4.2 样品的制备 | 第48页 |
4.2.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48-49页 |
4.2.5.1 实验设计 | 第48页 |
4.2.5.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6 统计学处理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4.3.1 MTT法测定的细胞存活率 | 第49-50页 |
4.3.2 细胞存活率的统计学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与脂质体复合体系的构建 | 第53-70页 |
5.1 概述 | 第5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3-58页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5.2.2 负载荧光素脂质体的制备 | 第54-55页 |
5.2.3 荧光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5页 |
5.2.3.1 荧光素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确定 | 第55页 |
5.2.3.2 荧光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5页 |
5.2.4 脂质体与游离荧光素的分离 | 第55-56页 |
5.2.4.1 透析时间的确定 | 第55页 |
5.2.4.2 分离方法的验证 | 第55-56页 |
5.2.5 脂质体包封率的评价 | 第56页 |
5.2.6 FA-CS-SeNPs-Lips复合体系的构建 | 第56页 |
5.2.6.1 储备液的配制 | 第56页 |
5.2.6.2 FA-CS-SeNPs-Lips复合体系的构建 | 第56页 |
5.2.7 脂质体及FA-CS-SeNPs-Lips复合体系的表征 | 第56-57页 |
5.2.7.1 形态特征 | 第56-57页 |
5.2.7.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第57页 |
5.2.8 荧光素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57页 |
5.2.9 荧光素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57-58页 |
5.2.9.1 实验设计 | 第57页 |
5.2.9.2 细胞的传代与复苏 | 第57页 |
5.2.9.3 细胞的接种与加样 | 第57-58页 |
5.2.9.4 荧光显微镜观察及荧光素摄取量的比较 | 第58页 |
5.2.10 统计学分析 | 第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9页 |
5.3.1 荧光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8-60页 |
5.3.1.1 荧光素激发光波长及发射光波长的确定 | 第58-59页 |
5.3.1.2 荧光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9-60页 |
5.3.2 脂质体与未包封荧光素的分离 | 第60-61页 |
5.3.2.1 透析时间的确定 | 第60页 |
5.3.2.2 分离方法的验证 | 第60-61页 |
5.3.3 脂质体的包封率 | 第61页 |
5.3.4 脂质体及FA-CS-SeNPs-Lips复合体系的表征 | 第61-63页 |
5.3.4.1 形态特征 | 第61-62页 |
5.3.4.2 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 | 第62页 |
5.3.4.3 Zeta电位 | 第62-63页 |
5.3.5 荧光素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63-64页 |
5.3.6 荧光素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64-69页 |
5.3.6.1 荧光显微镜 | 第64-66页 |
5.3.6.2 荧光强度的定量分析 | 第66-67页 |
5.3.6.3 细胞荧光强度的统计学分析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