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3.1 利率期限结构拟合技术 | 第16-19页 |
1.3.2 资本市场利率风险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0-21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第22-30页 |
2.1 利率期限结构及其理论脉络 | 第22页 |
2.2 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第22-25页 |
2.2.1 无偏预期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市场分割理论 | 第23-24页 |
2.2.3 流动性偏好理论 | 第24-25页 |
2.2.4 优先置产理论 | 第25页 |
2.3 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第25-30页 |
2.3.1 静态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第25-28页 |
2.3.2 动态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利率期限结构参数拟合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30-36页 |
3.1 利率期限结构参数拟合模型 | 第30-33页 |
3.1.1 Nelson-Siegel模型 | 第30-31页 |
3.1.2 Svensson模型 | 第31-32页 |
3.1.3 参数估计 | 第32-33页 |
3.2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33页 |
3.2.2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3.2.3 主成分模型中各统计量的意义 | 第34页 |
3.3 参数模型应用概况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参数拟合实证研究 | 第36-49页 |
4.1 交易所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参数拟合实证研究 | 第36-40页 |
4.1.1 数据选取 | 第36-37页 |
4.1.2 参数估计 | 第37-38页 |
4.1.3 描述性统计 | 第38-40页 |
4.2 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参数拟合实证研究 | 第40-44页 |
4.2.1 数据选取 | 第40-41页 |
4.2.2 参数估计 | 第41-42页 |
4.2.3 描述性统计 | 第42-44页 |
4.3 NS模型和SV模型拟合能力对比 | 第44-49页 |
第五章 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风险特征研究 | 第49-58页 |
5.1 交易所与银行间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风险特征研究 | 第49-53页 |
5.1.1 即期利率主成分分析 | 第49-51页 |
5.1.2 实证结果对比 | 第51-53页 |
5.2 中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风险特征研究 | 第53-55页 |
5.2.1 美国国债利率主成分分析 | 第53-54页 |
5.2.2 中美两国实证结果比较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5.3.1 对三因子的解释 | 第55-56页 |
5.3.2 对第四个因子的解释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构建我国统一债券市场政策建议 | 第58-63页 |
6.1 构建托管结算系统连通机制 | 第58-59页 |
6.2 加快债券市场产品创新 | 第59-60页 |
6.3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 第60-61页 |
6.4 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辞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