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内外储层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储层成岩研究现状第12页
        1.2.3 研究区目的储层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1.1 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第13页
            1.3.1.2 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第13页
            1.3.1.3 火石岭组—营城组的储层物性特征第13页
            1.3.1.4 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控制因素以及分布规律第13-14页
            1.3.1.5 火石岭组-营城组储层有利区的预测及分布第14页
        1.3.2 主要技术路线第14页
    1.4 本次研究的认识和成果第14-15页
    1.5 完成的工作量第15-16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6-24页
    2.1 区域构造特征第16-20页
        2.1.1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第16-18页
            2.1.1.1 断陷期第17页
            2.1.1.2 隆褶期第17页
            2.1.1.3 坳陷期第17-18页
            2.1.1.4 隆升期第18页
        2.1.2 构造格架特征第18-20页
    2.2 地层发育特征第20-24页
        2.2.1 火石岭组(J3hs)第20-21页
        2.2.2 沙河子组(K1sh)第21页
        2.2.3 营城组(K1yc)第21页
        2.2.4 登娄库组(K1d)第21页
        2.2.5 泉头组(K1q)第21-24页
第3章 储层沉积相带展布规律第24-44页
    3.1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第24-33页
        3.1.1 湖泊相第25-27页
            3.1.1.1 滨浅湖第25-26页
            3.1.1.2 深湖第26-27页
        3.1.2 扇三角洲相第27-28页
            3.1.2.1 扇三角洲平原第27页
            3.1.2.2 扇三角洲前缘第27-28页
        3.1.3 湖底扇相第28-33页
            3.1.3.1 内扇第29-31页
            3.1.3.2 中扇第31-33页
    3.2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第33-44页
        3.2.1 火石岭组二段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第33页
        3.2.2 沙河子组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第33-39页
            3.2.2.1 沙河子组一段第33-35页
            3.2.2.2 沙河子组二段第35-37页
            3.2.2.3 沙河子组三段第37-39页
        3.2.3 营城组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第39-44页
            3.2.3.1 营城组二段第39-41页
            3.2.3.2 营城组三段第41-44页
第4章 储层成岩特征第44-50页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44-46页
        4.1.1 沙河子组储层岩石颗粒成分特征第44-45页
        4.1.2 营城组储层岩石颗粒成分特征第45页
        4.1.3 储层砂体的填隙物成分特征第45-46页
    4.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第46-48页
        4.2.1 机械压实作用第46页
        4.2.2 胶结作用第46-47页
        4.2.3 交代与溶解作用第47-48页
    4.3 储层成岩阶段的划分第48-50页
        4.3.1 中成岩 A 亚期第48页
        4.3.2 中成岩 B 亚期第48-50页
第5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第50-72页
    5.1 储层孔隙类型第50-51页
    5.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51-52页
    5.3 储层孔渗特征第52-53页
    5.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53-57页
        5.4.1 层内非均质性第54-55页
        5.4.2 层间非均质性第55-57页
    5.5 储层物性预测与展布特征第57-67页
        5.5.1 断陷期储层孔渗预测第57-59页
            5.5.1.1 孔隙度预测第57-58页
            5.5.1.2 渗透率预测第58-59页
        5.5.2 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孔渗展布特征第59-67页
            5.5.2.1 营城组储层物性分布规律第59-61页
            5.5.2.2 沙河子组储层物性分布规律第61-65页
            5.5.2.3 火石岭组储层物性分布规律第65-67页
    5.6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及有利区预测第67-72页
        5.6.1 储层控制因素第67-68页
            5.6.1.1 沉积环境对储层的控制第67-68页
            5.6.1.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第68页
        5.6.2 目的层段储层的有利区预测第68-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作者简介第79页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JF229井区泉四段沉积环境及单砂体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福安堡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