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新庄湾延9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0-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0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10-12页
第二章 油藏描述第12-32页
    2.1 区域概况第12-13页
    2.2 储层特征研究第13-22页
        2.2.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13页
        2.2.2 孔隙结构特征第13-15页
        2.2.3 储层敏感性第15-18页
        2.2.4 储层物性第18-22页
    2.3 储层非均质性第22-27页
        2.3.1 层内非均质性第22-23页
        2.3.2 层间非均质性第23-25页
        2.3.3 平面非均质性第25-27页
    2.4 油藏特征第27-32页
        2.4.1 油层分布特征第27-29页
        2.4.2 油藏类型第29页
        2.4.3 压力与温度第29-30页
        2.4.4 流体性质第30-32页
第三章 注水见效分析第32-45页
    3.1 开发现状第32-36页
        3.1.1 总开发现状第32-33页
        3.1.2 分层开发现状第33-36页
    3.2 见效特征第36-37页
        3.2.1 见效类型第36页
        3.2.2 见效时间第36-37页
    3.3 见水分析第37-39页
        3.3.1 见水类型第37-39页
        3.3.2 见水时间第39页
    3.4 低产低效井分析第39-43页
    3.5 高含水井分析第43-45页
第四章 注水效果评价第45-58页
    4.1 水驱采收率评价第45-50页
        4.1.1 水驱采收率标定第45页
        4.1.2 动态法水驱采收率第45-50页
    4.2 注水利用情况第50-52页
        4.2.1 水驱指数第50-51页
        4.2.2 存水率第51页
        4.2.3 耗水率第51-52页
    4.3 水驱储量控制评价第52-54页
        4.3.1 水驱状况第52页
        4.3.2 分油砂体法第52-53页
        4.3.3 水驱曲线法第53-54页
    4.4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第54-57页
        4.4.1 吸水剖面法第54-55页
        4.4.2 油层动用程度第55-56页
        4.4.3 水驱曲线法第56-57页
    4.5 不同开采方式下递减规律分析第57-58页
第五章 油藏工程论证第58-73页
    5.1 注采井网第58-64页
        5.1.1 井排方向第58-59页
        5.1.2 井网形式第59-60页
        5.1.3 井网密度第60-61页
        5.1.4 合理的井距排距第61-63页
        5.1.5 井网适应性分析第63-64页
    5.2 注采压力系统第64-66页
        5.2.1 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第64页
        5.2.2 采油井合理流动压力第64-65页
        5.2.3 注水井井口最大注入压力第65-66页
        5.2.4 合理生产压差第66页
    5.3 单井产能及采油速度第66-69页
        5.3.1 单井产能第66-67页
        5.3.2 采油速度第67-69页
    5.4 合理注采比和日注入量第69-73页
        5.4.1 合理注采比第69-72页
        5.4.2 日注入量第72-73页
第六章 综合治理研究第73-83页
    6.1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3-75页
    6.2 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第75-77页
        6.2.1 裂缝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第75-76页
        6.2.2 储层物性第76页
        6.2.3 井网系统第76页
        6.2.4 其它注水政策第76-77页
        6.2.5 层系的划分与组合第77页
    6.3 油藏综合治理第77-83页
        6.3.1 层系调整第77页
        6.3.2 注采井网调整第77页
        6.3.3 注采对应关系调整第77-79页
        6.3.4 注水井配注量调整第79页
        6.3.5 低产、低效、高含水井综合治理第79-80页
        6.3.6 综合治理效果预测第80-83页
第七章 结论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层气煤岩驱替实验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考虑节流器对流体形态影响的气井携液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