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论王德昭史学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8-13页
    一、研究王德昭史学的价值和意义第8页
    二、学界研究王德昭史学的基本概况第8-10页
    三、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参考文献说明第10-13页
第一章 王德昭史学素养的形成第13-43页
    第一节 良师的启迪与引导第14-20页
        一、尚仲衣引导王德昭的人生方向第14-15页
        二、郑天挺、姚从吾给予王德昭的教益第15-19页
        三、布林顿引领王德昭进入思想史领域第19-20页
    第二节 受诸影响的益友第20-31页
        一、求学北京大学期间的同学——孙思白第20-22页
        二、国难时期的好友——吕荧、臧克家第22-23页
        三、执教台湾师范大学时期的学人——张其昀、吴相湘、郭廷以第23-29页
        四、执教香港中文大学时期的友人——何炳棣、牟润孙、章士钊第29-31页
    第三节 世变的锤炼第31-37页
        一、国难时期的编辑与田野调查第31-34页
        二、不同时期的学生运动第34-36页
        三、20世纪旅寓台、港、海外的“中国情怀”第36-37页
    第四节 20世纪史学的熏陶第37-43页
        一、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对王德昭的熏陶第37-38页
        二、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对王德昭的熏陶第38-40页
        三、20世纪西方历史观念对王德昭的熏陶第40-43页
第二章 王德昭的中国史研究第43-77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研究第43-53页
        一、战国思想史研究第43-47页
        二、明清史研究第47-50页
        三、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第50-53页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53-65页
        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第53-56页
        二、清末民初开明士大夫群体研究第56-64页
        三、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回顾第64-65页
    第三节 孙中山革命思想研究第65-77页
        一、同盟会时期(1903——1911年)孙中山革命思想分析第66-69页
        二、过渡时期(1911——1919年)孙中山革命思想分析第69-73页
        三、晚年时期(1919——1925年)孙中山革命思想分析第73-77页
第三章 王德昭的史学精神与方法第77-96页
    第一节 史学精神第77-88页
        一、民本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第77-79页
        二、比较思想与中西融通治史精神第79-87页
        三、借鉴意识与古今比拟融通思想第87-88页
    第二节 历史研究法第88-92页
        一、先大后小、大小结合研究法第88-89页
        二、重视典例、以小见大研究法第89-90页
        三、重视多元史料的选取、运用与论文的写作第90-92页
    第三节 历史教学法第92-96页
        一、缘何教历史第92-93页
        二、怎样教历史第93-94页
        三、怎样为教师第94-96页
第四章 对王德昭史学的评价第96-103页
    一、治学之勤、待人之真、爱国之炽第96-97页
    二、治史之广、中西之融、影响之远第97-101页
    三、温情大师王德昭第101-103页
结语第103-106页
附录:《王德昭年谱简编》第106-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邵晋涵的家学传承和治史方略研究
下一篇:庆长遣欧使节团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