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尾砂在型煤燃烧过程中固硫作用的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我国煤炭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3 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6-18页 |
1.4 国内外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4.1 煤中硫的存在形式 | 第18-19页 |
1.4.2 SO_2污染控制技术 | 第19-22页 |
1.5 固硫剂和添加剂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5.1 固硫剂及其作用原理 | 第22-23页 |
1.5.2 钙基固硫剂的不足 | 第23-24页 |
1.5.3 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民用型煤 | 第25-26页 |
1.7 铁矿尾砂的现状 | 第26页 |
1.8 尾砂固硫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页 |
1.9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10 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2.3 实验煤样的制备步骤 | 第29-30页 |
2.4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2.5 实验方案 | 第31-32页 |
2.6 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2.6.1 固硫率的计算 | 第32页 |
2.6.2 烟气检测方法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尾砂固硫实验研究 | 第35-64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煤粉与尾砂的初步处理与分析 | 第35-42页 |
3.2.1 实验煤样 | 第35-39页 |
3.2.2 铁矿尾砂的性质 | 第39-41页 |
3.2.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3 影响固硫率的因素 | 第42-48页 |
3.3.1 燃烧时间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燃煤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空气流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 煤粉粒径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5 本节小结 | 第47-48页 |
3.4 钙基固硫剂的组分配比优化 | 第48-50页 |
3.5 尾砂作固硫剂的固硫效果研究 | 第50-51页 |
3.6 尾砂对钙基固硫剂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3.7 添加剂促进效果的优化 | 第52-62页 |
3.7.1 单组分添加剂的影响 | 第52-57页 |
3.7.2 双组份添加剂的影响 | 第57-61页 |
3.7.3 多组分添加剂的影响 | 第61-6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型煤实验和机理分析 | 第64-75页 |
4.1 型煤制备 | 第64-65页 |
4.1.1 原料的准备 | 第64-65页 |
4.1.2 制备过程 | 第65页 |
4.2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型煤指标的影响 | 第65-69页 |
4.2.1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型煤机械强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2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防水性能的影响 | 第66页 |
4.2.3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型煤热值的影响 | 第66页 |
4.2.4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4.3 燃烧系统和燃煤实验 | 第69-70页 |
4.4 燃烧过程和促进固硫的机理分析 | 第70-74页 |
4.4.1 型煤的燃烧过程分析 | 第70-71页 |
4.4.2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第71-72页 |
4.4.3 热分析法 | 第72-73页 |
4.4.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