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26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 第14-17页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14页 |
1.2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第14页 |
1.4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第15页 |
1.6 样本例数及分组情况 | 第15-17页 |
2 干预措施 | 第17页 |
2.1 试验组 | 第17页 |
2.2 对照组 | 第17页 |
3 观察指标 | 第17-20页 |
3.1 基线指标 | 第17-18页 |
3.2 疗效性观测 | 第18-20页 |
3.3 安全性指标 | 第20页 |
4 数据统计学方法 | 第20-21页 |
5 数据资料管理 | 第21-22页 |
5.1 纸质版病例报告表的填写 | 第21页 |
5.2 电子版数据的录入 | 第21-22页 |
6 质量控制 | 第22-23页 |
6.1 方案实施质控 | 第22页 |
6.2 方案质控 | 第22页 |
6.3 研究记录质控 | 第22页 |
6.4 干预实施者的培训与考核 | 第22页 |
6.5 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 第22-23页 |
6.6 结局评价的规范,对评价者的要求、培训与考核 | 第23页 |
7 研究的伦理考虑 | 第23-25页 |
7.1 自愿原则 | 第23-24页 |
7.2 保密原则 | 第24页 |
7.3 公平回报原则 | 第24-25页 |
8 试验流程图 | 第25-26页 |
研究结果 | 第26-33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6页 |
2 治疗前两组受试者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 第26-28页 |
2.1 治疗前两组SF-MPQ评分的比较 | 第26-27页 |
2.2 治疗前两组颈椎病疗效评分表评分的比较 | 第27页 |
2.3 治疗前两组血清IL-6水平的比较 | 第27-28页 |
3 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结局指标组内比较 | 第28-30页 |
3.1 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SF-MPQ评分组内比较 | 第28-29页 |
3.2 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颈椎病疗效评分表评分组内比较 | 第29-30页 |
3.3 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血清IL-6水平组内比较 | 第30页 |
4 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结局指标组间比较 | 第30-31页 |
4.1 治疗后两组SF-MPQ评分组间比较 | 第30页 |
4.2 治疗后两组颈椎病疗效评分表评分组间比较 | 第30-31页 |
4.3 治疗后两组L-6水平组间比较 | 第31页 |
5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1-32页 |
6 不良事件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45页 |
1 CSR的发病机理 | 第33-35页 |
2 颈椎牵引治疗CSR的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3 巨刺法治疗CSR的理论依据 | 第36-39页 |
4 巨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改善CSR症状的疗效分析 | 第39-43页 |
5 巨刺法配合颈椎牵引改善血清IL-6水平的疗效分析 | 第43-44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文献综述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