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纳米Fe/Co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抗生素的危害与污染现状第11-13页
    1.3 处理技术概况第13-19页
        1.3.1 高级氧化处理处理技术第13-14页
        1.3.2 芬顿氧化技术第14-15页
        1.3.3 非均相类芬顿技术第15-19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1-26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1-22页
        2.1.1 试剂与材料第21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21-22页
    2.2 催化剂制备第22页
    2.3 实验处理方法第22-23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23-24页
        2.4.1 扫描电镜(SEM)第23页
        2.4.2 比表面积(BET)第23页
        2.4.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23-24页
        2.4.4 X射线衍射(XRD)第24页
    2.5 催化剂制备第24-26页
第三章 纳米Fe/Co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性能探究第26-35页
    3.1 纳米铁钴催化剂的制备第26-27页
    3.2 纳米铁钴催化剂表征第27-28页
    3.3 催化剂性能及影响因素第28-32页
        3.3.1 纳米Fe/Co催化剂降解活性及动力学分析第28-30页
        3.3.2 pH对纳米Fe/Co催化性能影响第30页
        3.3.3 盐酸四环素浓度对纳米Fe/Co催化性能影响第30-31页
        3.3.4 H_2O_2投加量对纳米Fe/Co催化性能影响第31-32页
    3.4 纳米Fe/Co催化剂稳定性研究第32-33页
    3.5 纳米Fe/Co催化剂再利用性研究第33-34页
    3.6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介孔Fe/Co催化剂的制备第35-48页
    4.1 模板KIT-6制备与表征第36-37页
        4.1.1 模板制备第36页
        4.1.2 KIT-6表征第36-37页
    4.2 制备因素对介孔催化剂的影响第37-41页
        4.2.1 铁钴摩尔比对介孔催化剂的影响第37-38页
        4.2.2 温度对介孔催化剂的影响第38-40页
        4.2.3 KIT-6与催化剂摩尔比对催化剂的影响第40-41页
    4.3 制备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第41-45页
    4.4 制备条件优化第45-46页
    4.5 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介孔Fe/Co催化性能研究第48-58页
    5.1 介孔Fe/Co催化性能研究第48-49页
    5.2 反应条件对介孔Fe/Co催化性能影响第49-52页
        5.2.1 pH对介孔Fe/Co催化性能影响第49-50页
        5.2.2 盐酸四环素浓度对介孔Fe/Co催化性能影响第50-51页
        5.2.3 H_2O_2投加量对介孔Fe/Co催化性能影响第51-52页
    5.3 介孔Fe/Co催化剂稳定性研究第52-53页
    5.4 介孔Fe/Co催化剂再利用性研究第53-54页
    5.5 介孔Fe/Co催化剂吸附性研究第54-55页
    5.6 pH拓宽机理探讨第55-56页
    5.7 盐酸四环素降解机理探讨第56-57页
    5.8 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59页
    6.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生活垃圾再生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德士古气化炉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污染物降解与排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