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1.1 正交异性板桥梁发展概述 | 第11-13页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问题 | 第13-19页 |
1.2.1 疲劳破坏事例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现状 | 第19-25页 |
1.3.1 名义应力法 | 第19-20页 |
1.3.2 热点应力法 | 第20-21页 |
1.3.3 缺口应力法 | 第21-22页 |
1.3.4 局部应力应变法 | 第22-23页 |
1.3.5 应变场强法 | 第23-25页 |
1.3.6 临界距离理论 | 第25页 |
1.4 桥梁疲劳荷载研究现状 | 第25-33页 |
1.4.1 车辆疲劳荷载谱 | 第26-30页 |
1.4.2 轮载的横向分布和冲击系数 | 第30-31页 |
1.4.3 交通分析 | 第31-3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6 本文研究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Q345qD材料疲劳性能试验 | 第35-56页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5-38页 |
2.1.1 试验标准试件 | 第35-36页 |
2.1.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第36-38页 |
2.1.3 材料特性分析 | 第38页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55页 |
2.2.1 循环响应特性 | 第38-42页 |
2.2.2 应变-寿命分析 | 第42-44页 |
2.2.3 塑性应变能 | 第44-48页 |
2.2.4 基于Coffin-Manson公式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48-50页 |
2.2.5 应变比的影响 | 第50-51页 |
2.2.6 应力-寿命分析 | 第51-52页 |
2.2.7 SWT-N曲线 | 第52-54页 |
2.2.8 修正的Goodman疲劳极限线图 | 第54-5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海河大桥现场静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 第56-84页 |
3.1 海河大桥概况 | 第56-60页 |
3.1.1 海河大桥技术概况 | 第56-59页 |
3.1.2 海河大桥正交异性钢桥面系现状 | 第59-60页 |
3.2 实桥局部静载试验 | 第60-65页 |
3.2.1 局部静载试验简介 | 第60-64页 |
3.2.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3.3 有限元分析 | 第65-83页 |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5-66页 |
3.3.2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 | 第66-68页 |
3.3.3 横隔板应力分布 | 第68-77页 |
3.3.4 横隔板弧形开孔部位应力分布 | 第77-80页 |
3.3.5 U肋与横隔板焊缝应力分布 | 第80-81页 |
3.3.6 局部应力随车辆横向位置的变化规律 | 第81-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足尺试件试验研究 | 第84-105页 |
4.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静力性能试验 | 第84-90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84-86页 |
4.1.2 试验加载 | 第86-87页 |
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7-90页 |
4.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特性试验研究 | 第90-104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90-91页 |
4.2.2 试验加载 | 第91页 |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1-102页 |
4.2.4 其他测试方法及分析 | 第102-10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正交异性桥面板足尺试件疲劳寿命评估 | 第105-122页 |
5.1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105-109页 |
5.1.1 局部应变法(LSA) | 第105-106页 |
5.1.2 临界距离理论(TCD) | 第106-109页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109-113页 |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109-111页 |
5.2.2 数值模型的验证 | 第111-113页 |
5.3 正交异性桥面板足尺试件疲劳寿命分析 | 第113-120页 |
5.3.1 基于LSA的疲劳寿命评估 | 第113-115页 |
5.3.2 基于TCD的疲劳寿命评估 | 第115-118页 |
5.3.3 两种评估方法的对比 | 第118-12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系横隔板疲劳荷载及寿命 | 第122-142页 |
6.1 钢桥面板的车辆疲劳荷载频值谱 | 第122-129页 |
6.1.1 现场调查与检测 | 第122-125页 |
6.1.2 疲劳荷载谱 | 第125-126页 |
6.1.3 轮载的横向分布和冲击系数 | 第126-129页 |
6.2 车辆疲劳荷载谱分析 | 第129-137页 |
6.2.1 车辆疲劳荷载谱数值分析 | 第129-131页 |
6.2.2 引入切割残余应力的构造细节应力分析 | 第131-133页 |
6.2.3 应力幅对比 | 第133-137页 |
6.3 交通流量分析 | 第137-139页 |
6.4 疲劳寿命计算 | 第139-14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7.1 结论 | 第142-143页 |
7.2 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7.3 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3页 |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3-155页 |
发表论文 | 第153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