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纳西东巴医药生命观的发展过程 | 第14-29页 |
第一节 生命观的含义 | 第14-19页 |
一、生命观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纳西东巴医药生命观的含义 | 第15页 |
三、生命观的思维原理 | 第15-18页 |
(一)系统论的思维原理 | 第15-16页 |
(二)原始思维的思维原理——互渗律 | 第16-18页 |
(三)具象思维的思维原理 | 第18页 |
四、生命观的具体思维方法 | 第18-19页 |
(一)通过观察法认识生命 | 第18页 |
(二)通过类比法认识生命 | 第18-19页 |
(三)通过比较法认识生命 | 第19页 |
第二节 纳西东巴医药生命观形成的背景和因素 | 第19-25页 |
一、纳西族简介 | 第19页 |
二、地域因素 | 第19-20页 |
三、文化因素 | 第20-25页 |
(一)东巴文化 | 第21-23页 |
(二)其他文化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纳西东巴医药生命观的形成过程 | 第25-29页 |
一、采集渔猎时期纳西东巴医药对生命的认识 | 第25-27页 |
二、畜牧和农耕时期纳西东巴医药对生命的认识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构成纳西东巴医药生命观的哲学基础——卢色学说、精威五行学说与金蛙八卦学说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卢色学说、精威五行学说与金蛙八卦学说的基本内容 | 第29-35页 |
一、卢色学说 | 第29-31页 |
二、精威五行学说 | 第31-34页 |
三、金蛙八卦学说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卢色学说、精威五行学说与金蛙八卦学说指导下的对生命及纳西东巴医药的阐释 | 第35-40页 |
一、卢色学说对生命及纳西东巴医药的阐释 | 第35-37页 |
(一)卢色学说对生命的阐释 | 第35-36页 |
(二)卢色学说对纳西东巴医药的阐释 | 第36-37页 |
二、精威五行学说对生命及纳西东巴医药的阐释 | 第37-38页 |
(一)精威五行学说对生命的阐释 | 第37页 |
(二)精威五行学说对纳西东巴医药的阐释 | 第37-38页 |
三、金蛙八卦学说对生命及纳西东巴医药的阐释 | 第38-40页 |
(一)金蛙八卦学说对生命的阐释 | 第38-39页 |
(二)金蛙八卦学说对纳西东巴医药的阐释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纳西东巴医药对生命的具体认识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对人体的认识方法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对生命构成的认识 | 第42-44页 |
一、构成生命的唯心性认识——气、灵魂 | 第42-43页 |
二、构成生命的唯物性认识——精威五行、肉体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初步探索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精威五行对病变机理的初步阐释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生命观对纳西东巴医药理论体系的影响 | 第47-52页 |
第一节 对纳西东巴医药病因的认识 | 第47-48页 |
一、鬼神致病 | 第47页 |
二、环境因素致病 | 第47-48页 |
三、情志致病 | 第48页 |
第二节 生命观对纳西东巴医药诊疗活动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三节 从生命观论述纳西东巴医药预防养生的思想 | 第50-52页 |
一、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论预防养生 | 第50页 |
二、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论预防养生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中医学与纳西东巴医药理论中对生命认识的比较 | 第52-60页 |
第一节 中医学与纳西东巴医药对生命本源认识的比较 | 第52-54页 |
一、中、纳医学对生命本源认识的比较 | 第52-53页 |
二、中、纳医学在生命动力认识上的比较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中医学与纳西东巴医药生命观的哲学思想比较 | 第54-60页 |
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与卢色、精威五行、金蛙八卦学说 | 第54-57页 |
(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二)卢色、精威五行、金蛙八卦学说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 第55-57页 |
二、在天人一体观、时空观、唯物观、整体观的共性认识 | 第57-60页 |
(一)天人一体观 | 第57-58页 |
(二)时空观 | 第58页 |
(三)唯物观 | 第58-59页 |
(四)整体观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0-66页 |
一、纳西东巴医药生命观的特点及思考 | 第60-64页 |
(一)以系统论和互渗律为思维原理,注重生命的整体性、联系性和过程性 | 第60-61页 |
(二)多元化的生命起源 | 第61页 |
(三)以卢色、精威五行、金蛙八卦学说为方法论 | 第61-62页 |
(四)思考 | 第62-64页 |
二、本研究的创新性及研究价值 | 第64-66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64页 |
(二)本研究的研究价值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文献综述 | 第69-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97页 |
附1 调研总结报告 | 第79-85页 |
附2 调研图片 | 第85-86页 |
附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