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

李石岑中国哲学史辨析--以《中国哲学史话》为中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7-11页
第一章 李石岑对“哲学”与“哲学史”的界定第11-18页
    1.1 李石岑对哲学的定义第11-12页
    1.2 李石岑对“史”与“哲学史”的界定第12-14页
    1.3 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辩证关系第14-18页
第二章“成长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第18-35页
    2.1 儒家与观念派第18-24页
        2.1.1 儒家的伦理思想第18-23页
        2.1.2 西方观念派哲学第23-24页
    2.2 墨家、名家与主不变派第24-29页
        2.2.1 墨家思想的社会背景及“墨”的含义第24-25页
        2.2.2 墨子的根本思想—尚同说第25-27页
        2.2.3 墨家的实践精神第27页
        2.2.4 名家思想第27-29页
        2.2.5 西方主不变派第29页
    2.3 道家与主变派第29-35页
        2.3.1 道家哲学第29-33页
        2.3.2 李石岑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社会背景及略评第33-35页
第三章“嬗变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第35-45页
    3.1 佛儒融合与“二希”混合第36-38页
        3.1.1 禅家思想流入第36-37页
        3.1.2 二希融合第37-38页
    3.2 宋明哲学与经院哲学第38-45页
        3.2.1 宋明理学第38-43页
        3.2.2 西方经院哲学第43-45页
第四章“发展期”中国哲学史研究第45-49页
    4.1 中西方哲学的解放运动:回到先秦和回到希腊第45-46页
    4.2 怀疑与实证精神的兴起第46-47页
    4.3 理与欲第47-49页
第五章 从思想实质对比中西方哲学史第49-53页
    5.1 从辩证法方面观察第49-50页
    5.2 从唯物论方面观察第50-51页
    5.3 从辩证法的唯物论方面观察第51-53页
第六章 李石岑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和不足第53-56页
    6.1 李石岑作哲学史研究的贡献第53-54页
    6.2 李石岑哲学史研究的不足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彼岸世界到个体生存--论尼采对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
下一篇: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积石冢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