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不同强度电针、进针次序和留针时间调节大鼠胃运动效应差异观察

中文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前言第18-1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9-31页
    综述一 刺激量是针灸治疗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第19-26页
        1. 秦汉三国时期对针刺刺激量的认识第19页
        2. 《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刺激量第19-21页
            2.1 针具第19-20页
            2.3 针刺深浅第20页
            2.4 得气第20-21页
            2.6 经脉特性和针刺第21页
            2.7 季节时令第21页
        3. 晋唐五代时期对针刺刺激量的认识第21-22页
        4. 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对针刺刺激量的认识第22页
        5. 现代对针刺刺激量的认识第22-25页
            5.1 力、热、电、时与刺激量之间的关系第23页
            5.2 力与刺激量第23-24页
            5.3 热与刺激量第24页
            5.4 电与刺激量第24-25页
            5.5 刺激时间与刺激量第25页
        6. 小结第25-26页
    综述二 针灸中脘、足三里对胃的调节第26-31页
        1. 中脘、足三里治疗胃脘病的相关记载第26-27页
            1.1 中脘穴的古文献相关记载第26页
            1.2 足三里穴古文献相关记载第26-27页
            1.3 现代临床运用中脘、足三里治疗胃相关疾病概况第27页
        2. 中脘、足三里调控胃的机制第27-29页
        3. 胃运动的评价方法第29-31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31-112页
    研究内容一 不同刺激量和不同次序针刺中脘、足三里调节胃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第31-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1.1 实验动物选择和分组第31-32页
            1.2 电针强度选择第32页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第32页
        2 实验程序与方法第32-35页
            2.1 实验前大鼠处置和腹腔麻醉第32-33页
            2.2 球囊置入手术操作第33页
            2.3 胃运动记录第33页
            2.4 穴位定位第33页
            2.5 实验流程第33页
            2.6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33-35页
        3 结果第35-61页
            3.1 正常动物同时电针组各亚组效应观察结果第35-41页
            3.2 正常动物先中脘后足三里组不同刺激量效应观察结果第41-47页
            3.3 正常动物先足三里后中脘组不同刺激量效应观察结果第47-54页
            3.4 不同刺激量与大鼠胃内压之间的关系第54-59页
            3.5 不同电针次序与大鼠胃内压之间的关系第59-61页
        4 小结第61-62页
    研究内容二 不同刺激量对上腹部切开再缝合动物同时针刺中脘、足三里时对大鼠胃运动效应的影响第62-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1.1 实验动物与流程第62页
            1.2 电针强度选择第62-63页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第63页
        2 实验程序与方法第63-66页
            2.1 上腹部切开再缝合手术模型第63页
            2.2 球囊置入前麻醉第63-64页
            2.3 球囊置入手术操作第64页
            2.4 胃运动记录第64页
            2.5 穴位定位第64页
            2.6 实验流程第64页
            2.7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64-66页
        3 结果第66-73页
        4 小结第73-74页
    研究内容三 不同刺激量同时针刺中脘、足三里对迷走神经切断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第74-9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1.1 实验动物与流程第74页
            1.2 电针强度选择第74页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第74-75页
        2 实验程序与方法第75-77页
            2.1 迷走神经切断造模第75页
            2.2 球囊置入前麻醉第75页
            2.3 球囊置入手术操作第75-76页
            2.4 胃运动记录第76页
            2.5 穴位定位第76页
            2.6 实验流程第76页
            2.7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76-77页
        3 结果第77-92页
            3.1 不同刺激量同时刺激迷走神经切断大鼠的中脘、足三里时胃内压针后的变化第77-79页
            3.2 不同刺激量同时刺激迷走神经切断大鼠的中脘、足三里时胃内压针中的变化第79-82页
            3.3 迷走神经切断组和正常动物组比较(不同毫安同时针刺)第82-92页
        4 小结第92-93页
    研究内容四 不同刺激量同时针刺中脘、足三里对左侧内脏大神经切断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第93-11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4页
            1.1 实验动物与流程第93页
            1.2 电针强度选择第93-94页
            1.3 实验试剂与器材第94页
        2 实验程序与方法第94-97页
            2.1 内脏大神经切断造模第94-95页
            2.2 球囊置入前麻醉第95页
            2.3 球囊置入手术操作第95页
            2.4 胃运动记录第95页
            2.5 穴位定位第95页
            2.6 实验流程第95-96页
            2.7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96-97页
        3 结果第97-111页
            3.1 不同刺激量对内脏大神经切断组的中脘、足三里同时针刺时,大鼠胃内压的针后变化第97-98页
            3.2 不同刺激量对内脏大神经切断组的中脘、足三里同时针刺时大鼠胃内压的针中变化第98-101页
            3.3 内脏大神经切断组与正常动物同时针刺组的比较第101-111页
        4 小结第111-112页
第三部分 讨论和结论第112-120页
    一、讨论第112-118页
        1. 动物不同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第112-116页
        2. 刺激量的影响第116-117页
        3. 留针时间的影响第117-118页
    二、结论第118页
    三、本实验的不足之处第118-120页
附: 主要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个人简历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肩三针加放血拔罐治疗疼痛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督脉走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