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动力学论文

新疆伊犁—巩乃斯河谷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区域地下水循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水文地球化学在水循环中的研究第14-16页
        1.2.3 环境同位素在水循环中的研究第16-17页
        1.2.4 数值模拟在水循环中的研究第17页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18页
    1.3 研究区以往区域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作第18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2-43页
    2.1 研究区范围及社会经济概况第22-23页
        2.1.1 研究区范围第22页
        2.1.2 社会经济第22-23页
    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第23-29页
        2.2.1 地形地貌条件第23-26页
        2.2.2 气象条件第26-28页
        2.2.3 水文条件第28-29页
    2.3 地质条件第29-34页
        2.3.1 地质构造第29-31页
        2.3.2 地层岩性第31-32页
        2.3.3 第四纪地质第32-34页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34-40页
        2.4.1 第四系地下水含水系统划分第35页
        2.4.2 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第35-36页
        2.4.3 地下水埋藏条件第36页
        2.4.4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划分第36-38页
        2.4.5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第38-40页
    2.5 地下水动态第40-43页
        2.5.1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第40页
        2.5.2 地下水动态类型第40-43页
第三章 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演化规律第43-73页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第43-44页
    3.2 水化学演化特征第44-68页
        3.2.1 区域水化学演化特征第44-52页
        3.2.2 剖面水化学演化特征第52-68页
    3.3 水化学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第68-70页
        3.3.1 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影响因素第68-70页
        3.3.2 地表水水化学形成影响因素第70页
    3.4 水化学循环演化模式第70-73页
第四章 环境同位素循环演化规律第73-82页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第73页
        4.1.1 现场采集第73页
        4.1.2 室内测试第73页
    4.2 当地大气雨水线方程的建立第73页
    4.3 地下水同位素演化特征第73-79页
        4.3.1 区域地下水同位素演化特征第73-75页
        4.3.2 剖面同位素演化特征第75-79页
    4.4 环境同位素对水循环的指示意义第79-81页
        4.4.1 氢氧稳定同位素对地下水循环的指示意义第79-80页
        4.4.2 放射性同位素对地下水循环演化的指示意义第80-81页
    4.5 环境同位素水循环演化规律第81-82页
第五章 典型剖面二维流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第82-89页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82-83页
        5.1.1 模拟区范围第82页
        5.1.2 模拟区含水层结构概化第82页
        5.1.3 边界条件概化第82-83页
    5.2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第83-85页
        5.2.1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83页
        5.2.2 数学模型的求解第83-84页
        5.2.3 计算区网格剖分第84页
        5.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第84-85页
        5.2.5 源汇项的计算第85页
    5.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第85-86页
    5.4 剖面地下水流系统第86-89页
        5.4.1 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第86-87页
        5.4.2 地下水流速特征分布第87-89页
第六章 伊犁河谷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第89-91页
    6.1 第一类地下水循环规律(南北向)第89-90页
    6.2 第二类地下水循环规律(东西向)第90-9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1-93页
    7.1 主要结论第91-92页
    7.2 建议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昆仑夏日哈木镍矿区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研究
下一篇:朔南矿区马营堡井田构造控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