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 | 第15-17页 |
一、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 第15-17页 |
二、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页 |
第二节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环境规制的预防原则 | 第18页 |
二、风险防范与规制理论 | 第18-20页 |
三、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原则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第21-24页 |
一、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的必要性研究 | 第21-22页 |
二、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立法现状与实践 | 第24-30页 |
第一节 我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立法现状 | 第24-27页 |
一、立法探索进程 | 第24-25页 |
二、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法条分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实践 | 第27-30页 |
一、实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三种模式 | 第27-28页 |
二、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实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域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及经验借鉴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美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 第30-33页 |
一、主体 | 第31-32页 |
二、对象 | 第32页 |
三、公众参与 | 第32页 |
四、监督体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英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制介绍 | 第33-35页 |
一、主体 | 第33-34页 |
二、对象 | 第34页 |
三、具体步骤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台湾地区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介绍 | 第35-37页 |
一、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二、适用对象 | 第36页 |
三、评价程序 | 第36-37页 |
四、公众参与 | 第37页 |
第四节 域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我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主体和范围 | 第39-41页 |
一、适用主体 | 第39-40页 |
二、适用范围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监督机制 | 第41-43页 |
一、落实跟踪评价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二、加强审查监督,建立独立的审查委员会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我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公众参与 | 第43-46页 |
一、公众参与在中国的发展 | 第44-45页 |
二、我国公众参与机制不足 | 第45页 |
三、借鉴各方经验完善公众参与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明确法律责任的同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 第46-48页 |
一、明确参与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46-47页 |
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语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