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质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5.1 创新 | 第13-14页 |
1.5.2 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信用评级理论基础和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 | 第15-22页 |
2.1 信用评级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2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现状 | 第16-22页 |
2.2.1 债券市场现状 | 第16-18页 |
2.2.2 中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8-19页 |
2.2.3 债券评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准确性检验——违约率检验 | 第22-31页 |
3.1 违约率检验原理 | 第22-24页 |
3.1.1 违约率计算过程 | 第22-24页 |
3.1.2 基尼系数检验 | 第24页 |
3.2 违约率检验过程 | 第24-30页 |
3.2.1 违约率简单检验 | 第24-26页 |
3.2.2 基尼系数检验 | 第26-30页 |
3.3 违约率检验的结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准确性检验——信用利差检验 | 第31-36页 |
4.1 信用利差检验原理 | 第31-32页 |
4.1.1 检验依据 | 第31页 |
4.1.2 检验方法 | 第31-32页 |
4.2 信用利差检验过程 | 第32-35页 |
4.2.1 总体信用利差检验 | 第32-33页 |
4.2.2 违约债券的信用利差检验 | 第33-35页 |
4.3 信用利差检验的结论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稳定性检验——信用迁移矩阵检验 | 第36-42页 |
5.1 信用迁移矩阵检验原理 | 第36-37页 |
5.1.1 Cohort方法 | 第36-37页 |
5.1.2 JLT方法 | 第37页 |
5.2 迁移矩阵检验过程及有效性检验 | 第37-41页 |
5.2.1 检验过程 | 第37-39页 |
5.2.2 信用迁移矩阵的有效性检验 | 第39-41页 |
5.3 信用迁移矩阵检验的结论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6.1 检验结论 | 第42-43页 |
6.2 展望与建议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