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社区营造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庐江县王圩村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0页
        1.1.1 美丽乡村建设困境第17-18页
        1.1.2 村庄空间品质下降第18-19页
        1.1.3 乡村社区营造兴起第19-2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2.2 研究意义第21页
    1.3 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第21-25页
        1.3.1 核心概念第21-25页
        1.3.2 研究范围界定第2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5-34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5-29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29-34页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34-35页
        1.5.1 研究方法第34页
        1.5.2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6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36-49页
    2.1 相关理论研究第36-38页
        2.1.1 人居环境理论第36-37页
        2.1.2 交往与空间理论第37页
        2.1.3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37-38页
    2.2 村庄公共空间品质的研究综述第38-43页
        2.2.1 村庄公共空间品质的内涵第38页
        2.2.2 村庄公共空间品质的特征第38-39页
        2.2.3 村庄公共空间品质的面临问题第39-41页
        2.2.4 村庄与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区别第41-42页
        2.2.5 公共空间品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第42-43页
    2.3 社区营造的相关理论认知第43-47页
        2.3.1 社区及社区营造的概念第43页
        2.3.2 社区营造的内涵第43-44页
        2.3.3 社区营造的内生动力第44页
        2.3.4 社区营造引入的基础条件分析第44-45页
        2.3.5 社区营造与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关系第45-46页
        2.3.6 社区营造与村庄公共空间品质的联系第46-47页
    2.4 社区营造在村庄公共空间品质中的价值体现第47-48页
        2.4.1 建设主体上的体现第47页
        2.4.2 空间品质上的体现第47-48页
        2.4.3 村庄发展上的体现第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村庄公共空间与其品质提升的基础认知第49-69页
    3.1 村庄公共空间的形态类型第49-58页
        3.1.1 点状空间第50-53页
        3.1.2 线状空间第53-55页
        3.1.3 面状空间第55-58页
    3.2 村庄公共空间品质的属性内容第58-63页
        3.2.1 公共空间的形态第58-61页
        3.2.2 公共空间的功能第61-62页
        3.2.3 两者的辩证关系第62-63页
    3.3 村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第63-67页
        3.3.1 自然因素第63-64页
        3.3.2 空间因素第64-66页
        3.3.3 人文因素第66-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社区营造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第69-109页
    4.1 社区营造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切入点第69-72页
        4.1.1 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路径第69-70页
        4.1.2 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平台第70-71页
        4.1.3 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手段第71-72页
    4.2 社区营造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原则第72-75页
        4.2.1 整体系统性第72页
        4.2.2 示范引导性第72-73页
        4.2.3 空间本土性第73-74页
        4.2.4 形式协调性第74-75页
    4.3 社区营造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目标第75-77页
        4.3.1 打造空间实用品质第75页
        4.3.2 提升景观生态品质第75-76页
        4.3.3 延续村庄人文品质第76页
        4.3.4 丰富功能层次品质第76-77页
    4.4 社区营造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形态塑造策略第77-99页
        4.4.1 点状空间形态塑造第77-83页
        4.4.2 线状空间形态提升第83-94页
        4.4.3 面状空间形态整合第94-96页
        4.4.4 乡土景观空间更新第96-99页
    4.5 社区营造视野下村庄公共空间功能重组策略第99-108页
        4.5.1 村庄公共空间的功能提升第100-105页
        4.5.2 村庄公共空间的功能置换第105-107页
        4.5.3 村庄公共空间的功能混合第107-108页
    4.6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五章 村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在王圩村建设中的应用第109-133页
    5.1 王圩村项目概况第109-111页
        5.1.1 区域概况第109页
        5.1.2 社区营造下的项目解析第109-111页
    5.2 王圩村人居环境定性分析第111-113页
        5.2.1 空间环境第111-113页
        5.2.2 人文社会第113页
    5.3 王圩村公共空间品质定量分析第113-115页
        5.3.1 节点空间吸引力不高第113-114页
        5.3.2 街巷空间可达性不足第114页
        5.3.3 面状空间舒适性不强第114-115页
    5.4 王圩村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第115-132页
        5.4.1 增强节点空间吸力第115-120页
        5.4.2 提升线状空间品质第120-125页
        5.4.3 重组新旧建筑功能第125-129页
        5.4.4 营造景观空间品质第129-132页
    5.5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六章 总结第133-136页
    6.1 结论第133-134页
    6.2 贡献与不足第134页
    6.3 后期研究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1页
附录 A 王圩村公共空间品质问卷调查表第141-144页
    一、村民基本情况第141页
    二、公共空间使用方式第141-142页
    三、公共空间品质满意度第142-144页
附录 B 王圩村整体规划图与鸟瞰图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态语境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体研究
下一篇:文化视阈中的“潜意识”: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