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河口海岸地区沉积物再悬浮研究评述 | 第12-18页 |
1.1.1 动力因素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 | 第12-16页 |
1.1.2 生物扰动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 | 第16-18页 |
1.1.3 人类活动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 | 第18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黄河水下三角洲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 第19-28页 |
2.1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形成演变 | 第19-20页 |
2.2 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3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特征 | 第21-23页 |
2.3.1 沉积物类型与分布 | 第21-23页 |
2.3.2 沉积物基本性质 | 第23页 |
2.4 黄河三角洲底栖生物活动概况 | 第23-24页 |
2.5 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条件 | 第24-28页 |
2.5.1 波浪 | 第24-25页 |
2.5.2 潮汐 | 第25页 |
2.5.3 潮流和余流 | 第25-26页 |
2.5.4 风暴潮 | 第26-28页 |
3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理论计算 | 第28-36页 |
3.1 波致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机理 | 第28-29页 |
3.1.1 波致沉积物剪切破坏 | 第28-29页 |
3.1.2 波致沉积物液化渗流 | 第29页 |
3.1.3 波致沉积物振荡 | 第29页 |
3.2 波致沉积物再悬浮通量计算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单宽波能 | 第30页 |
3.2.2 波致沉积物液化渗流再悬浮通量 | 第30-31页 |
3.2.3 波致沉积物剪切破坏再悬浮通量 | 第31-32页 |
3.3 埕岛海域沉积物再悬浮通量计算分析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过程波浪水槽模拟试验 | 第36-48页 |
4.1 试验设备及样品制备 | 第36-38页 |
4.1.1 试验设备 | 第36-37页 |
4.1.2 样品制备 | 第37-38页 |
4.2 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 | 第38-39页 |
4.3 结果和分析 | 第39-46页 |
4.3.1 不同波浪参数下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变化 | 第40-42页 |
4.3.2 试验土床固结过程中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变化 | 第42-43页 |
4.3.3 人为扰动对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的影响作用 | 第43-45页 |
4.3.4 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的影响作用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现场试验研究 | 第48-59页 |
5.1 黄河三角洲现场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5.1.1 现场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特征 | 第48-49页 |
5.1.2 现场沉积物再悬浮系数特征 | 第49-50页 |
5.2 生物扰动对黄河三角洲现场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影响试验 | 第50-58页 |
5.2.1 试验区概况 | 第50-51页 |
5.2.2 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 | 第51-52页 |
5.2.3 原位循环水槽试验 | 第52-53页 |
5.2.4 结果和讨论 | 第53-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