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与特征 | 第14页 |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般理论 | 第14-17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 第14-15页 |
2.2.2 列宁的国家保障思想 | 第15-16页 |
2.2.3 西方学者的社会保障思想 | 第16-17页 |
2.3 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变迁分析 | 第18-23页 |
3.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农村养老制度 | 第18页 |
3.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养老制度变迁过程 | 第18-21页 |
3.2.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和试点阶段(1991 年—1998 年) | 第19页 |
3.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搁浅阶段(1999 年—2002 年) | 第19-20页 |
3.2.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阶段(2002 年—2009 年) | 第20页 |
3.2.4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确定 | 第20-21页 |
3.3 传统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老农保)的缺陷 | 第21-23页 |
3.3.1 缺乏社会性和福利性 | 第21页 |
3.3.2 制度上不稳定性 | 第21页 |
3.3.3 保障水平太低 | 第21-22页 |
3.3.4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 第22-23页 |
第四章 钟祥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调研 | 第23-31页 |
4.1 湖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4.1.1 湖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第23页 |
4.1.2 湖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建设 | 第23页 |
4.1.3 湖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 第23-25页 |
4.2 钟祥市新农保实施情况 | 第25-26页 |
4.2.1 钟祥市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4.2.2 钟祥市新农保开展情况 | 第26页 |
4.2.3 钟祥新农保模式特点 | 第26页 |
4.3 钟祥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调研实施 | 第26-29页 |
4.3.1 问卷设计 | 第26-27页 |
4.3.2 调研实施 | 第27页 |
4.3.3 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29页 |
4.4 钟祥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调研结论 | 第29-31页 |
4.4.1 青年人参加新农保的积极性不高 | 第29页 |
4.4.2 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 第29页 |
4.4.3 捆绑缴费可能会影响积极性 | 第29-30页 |
4.4.4 县、乡、村三级经办机构需完善 | 第30页 |
4.4.5 农民选择交费标准较低,处于试探阶段 | 第30页 |
4.4.6 养老保险关系无法异地转移 | 第30-31页 |
第五章 部分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借鉴与启示 | 第31-35页 |
5.1 欧洲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31-32页 |
5.1.1 德国农村养老保险 | 第31-32页 |
5.1.2 法国农村养老保险 | 第32页 |
5.2 亚洲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第32-34页 |
5.2.1 日本农村养老保险 | 第32-33页 |
5.2.2 韩国农村养老保险 | 第33-34页 |
5.3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启示 | 第34-35页 |
第六章 完善湖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政策建议 | 第35-40页 |
6.1 加快我省新农保试点速度,尽快实现全覆盖 | 第35页 |
6.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行使出资承诺 | 第35-36页 |
6.3 加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建设 | 第36-37页 |
6.4 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青年的新农保参保积极性 | 第37页 |
6.5 尽快解决新农保同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 | 第37-38页 |
6.6 重视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件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